透可如輕紗,薄可如蟬翼,金箔包裹下的輕簡奢華滿足了人們對裝飾「高級感」的喜愛與追求。
建築貼金、中成藥裹金、家具裝飾.運用上金箔的他們均可金光閃閃,「壕」氣滿滿。
不僅如此,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在飲食和美容方面的奇思也是層出不窮。廚師和化妝品製作者們憑藉巧妙的技術,把璀璨耀目的金箔裝點在湯品、糕點和化妝品的面膜上,讓他們剎那變得華貴氣派。
於是你發現,閃閃發光的不一定是大金鍊子了,還有可能是金箔冰淇淋、金箔酒和金箔面膜。
咬一口金箔冰淇淋,嘴唇上立馬沾上小金粉,像是做了blingbling的唇彩!
倒一杯金箔酒,看著金箔片在清澈凜冽的酒中靜靜地沉睡。搖晃一下,碎片就在酒中浮沉,流光絢爛。
這樣看起來金箔的使用似乎走上的奇怪的方向:奢華美麗的黃金,不僅要往臉上貼,愛它更要吃掉它!
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金箔就算再薄它也是金啊,不是自古就有「吞金自殺」一說嗎,那吃金箔真的沒事兒嗎?
其實食用金箔早已有久遠的歷史,金箔首次被用於餐飲上,始於16世紀的歐洲大陸。16世紀是印度和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代,兩地都用金箔來裝飾和強調菜餚甜點。印度人在很久以前就有將比較便宜的銀箔和甜點一塊兒食用的習慣,認為可以幫助消化;在英國,當地人也把金箔視為藥用,傳統上和另一有益健康的食品薑餅搭配食用;法國人往香檳酒中添加金箔使其成為絕對身份象徵的金箔香檳,並在全球限量銷售。[1]
在1983年,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正式將黃金列入食品添加劑範疇。
我們說的食用金箔和普通的裝飾金箔不同,用於食品添加劑的金必須是經過特殊加工的。以金箔酒為例,其中的金箔在生產工藝上,是將純度為99.99%的純金以物理方式使之汽化並均勻分散成小分子,再將這些小分子重新堆棧排列以精準控制分子磊晶堆棧的方式形成食品添加劑金箔。而且酒中金箔的最大使用量僅為每公斤0.02g。[1]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金是沒有毒的。黃金的性質非常穩定,在空氣中不會發生氧化,也不溶於酸中,吞下去的金不會在胃裡和胃酸發生化學反應,所以像上面的金箔,吃進去之後還是會隨著人體的糞便排出體外。
其次,吞金造成死亡的方式主要是因為黃金比重大,下墜壓迫腸道,不能排出,疼痛難忍至死。所以古代人如果吞金自殺,一定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時是安全的,人食用後既不會被吸收,也不會沉積,因此不會帶來安全問題,但也沒有裨益。總的來說,好看是大於實用。
而且金箔被用於食品中,有個很真實的原因是金箔便宜。想想一公斤的白酒裡面最多0.02g金,以現在的金價和制金工藝,成本大概只有幾塊錢。多花幾塊錢來「打扮」食品,提高銷量,同時還可使消費者食用時產生不一樣的進食體驗。
參考文獻:
[1].泓宇.金箔酒,土豪的專屬?[J]. 環境,2015年03期.
本文圖片收集於網絡(已標註來源)
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