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專訪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

2021-03-01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1月27日第854期

當地時間11月18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宣布歷史學教授宋怡明(Michael Szonyi)接替歐立德(Mark Elliott)成為中心新任主任。宋怡明,社會歷史學家,以研究地方史見長,《 實行家族》(Practicing Kinship)、《冷戰之島嶼:金門在前線》(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是其主要著作。本報駐波士頓記者日前對他進行專訪,宋怡明談了他對費正清中心未來發展以及中國研究的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報》:祝賀您。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被認為是海外研究中國學的先驅和重鎮,歷屆主任都由資深中國學學者擔任,擔任這個職位對您會不會有很大挑戰?

  宋怡明:我很榮幸擔任這個職位。這個職位對我來說,一方面是個挑戰,因為費正清中心擁有悠久的歷史,在學術屆擁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說這個任務的擔子對我來說非常的重。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應該也不算是個挑戰,因為哈佛之所以稱為哈佛,是因為它的人才,包括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這個中心擁有一批傑出的研究中國學的人才,他們是獨一無二的。除了人才之外,它還擁有豐富的書籍資源、財政資源,因此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是一塊「磁石」,成就了其在學術領域的權威地位。 所以我並不需要去「建設」學術團隊,我的任務不是一個「領導」,更多的是為這些了不起的學者們提供各種幫助、支持以及中心內外的各種協調工作,讓他們的研究更加順利。

  《中國社會科學報》:剛才說到您的工作主要是「協調」,具體會做哪些?

  宋怡明:事實上現在很多項目是我的前任歐立德已經創建的,我的責任就是繼續發展、擴大。我大概介紹下中心正在進行的一些工作。

  第一項是「數字人文社會科學」,它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們的興趣。目前關於中國研究的數字項目有「中國地理信息系統(GIS)」,「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可以說哈佛大學在利用「大數據」方面已經算是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進一步考察這些技術在研究議題設置、方法論等方面是否能提供新的視角。

  第二項是「環境人文學」。這是哈佛全球研究學會(Harvard Global Institute) 牽頭的一個跨學科的環境研究項目。環境研究的學者們主要是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我們則從人文社科視角進行考察。環境問題現在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影響都很大,而且在文化領域也有明顯反映。我們研究比較文學的唐麗園(Karen Thornber)教授就是討論環境如何滲入到文學領域並成為文學關注的一個議題。

  第三項是「對外推廣」。費正清中心之前比較積極參與美國對中國公共輿論,這個作用近年來可能有所減弱,我覺得我們有責任推廣我們的知識、我們的研究,積極參與公共輿論,包括媒體、政府政策等等。中心也是一個討論的場所,我希望以後能不斷提高這種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覺得近年來費正清中心在政策領域相對「淡出」的原因是什麼?

  宋怡明:事實上提供政策諮詢從來不是中心的重點,因為中心不是美國政府的顧問。在一、二十年前,中心對美國政府對華政策有一定影響,那是因為那個時候對中國問題有深刻了解的學者還不多,而且,他們又都集中在這裡。但是現在,無論是中美關係還是中國學研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美關係要比之前複雜的多、也重要的多;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幾乎到處都有。最近我在國務院有個圓桌討論,和一位在國務院工作30年之久的外交官聊天,他說他剛加入國務院的時候,只有中國處(China Desk)有了解中國事務的專家、人員,只要涉及中國的事情,都是由中國處來處理。現在的情況是,國務院幾乎每個部門都有了解中國問題的專家。所以,我認為中美關係的不斷深化,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公共政策產生影響的機構越來越多元,這是一個自然演變。

  但是,雖然費正清中心不是一個智庫,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完全不參與美國公共政策,我們會通過一些渠道來傳遞學者們的研究,比如學者個人直接參與政府的課題研究,去華盛頓的智庫去做報告、講座等,我們也會參與國會委員會的討論等等。

  《中國社會科學報》:哈佛大學正在進行全校性的籌款活動,作為中心主任,籌款是不是也是您的任務之一?

  宋怡明:是的,哈佛大學從2013年9月開始的全校性的籌款活動已進行了兩年,據說是目前為止高校籌款規模最大的一次。費正清中心也是通過自己的資金來運作,所以也需要籌款,這裡其實可以回到你問的第一個問題,關於我面臨的最大挑戰,我現在的很大的挑戰就是要籌款,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我對如何去籌款根本沒有概念,我曾經諮詢我的前任們,他們說「你只需要對你開展的項目表現出極大熱情就可以」。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長期以來研究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歷史,您的《冷戰之島嶼:金門在前線》,為什麼選擇金門為切入點研究冷戰?

  宋怡明:我在廈門大學師從「華南學派」,也稱為「歷史人類學」,這個學派的宗旨是「以小看大」,就是從基層、老百姓的角度去了解歷史的大演變。「金門」在很多研究冷戰的書中被作為研究」威懾「、」邊緣政策「的案例,但是幾乎沒有人考慮到住在金門的人,金門是個社會,因為地緣政治的演變,從家庭經濟、教育、男女關係、宗教等方面,都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討論國共關係、冷戰等歷史的時候,我認為不僅要從高級政治層面去看,還應該注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對那段歷史的影響。如果不討論這個問題,我認為是不完整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對近幾年海外的中國研究有什麼看法?

  宋怡明:我本人現在正在完成一本《中國歷史學手冊》(Compendium to Chinese History),我發現現在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有很多想法。 同時,我現在有個深刻的感受,就是我們在界定一個理論是否能被稱之為大「理論」時,一定要看該理論是否適用於中國的情況,不然不能算是解釋人類行為的理論。其次,將中國作為個案,來發展新的理論,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中國研究已經在各個學科呈現「普及化」,也就是說中國學已不僅僅限於「中國問題專家」。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對中國社會文化歷史語言的了解,你可以更進一步的理解中國,也就是說傳統的漢學還有它的價值。這也是費正清中心的宗旨。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對費正清中心和中國學界在未來的合作有沒有什麼打算?

  宋怡明:哈佛大學2010年在上海成立哈佛上海中心,旨在促進哈佛與中國高校、政府、機構以及企業等的交流。我們人文社會科學院包括我們中心,還沒有很好的、充分利用哈佛上海中心,所以這是我以後打算推動的一個工作,就是要很好的利用哈佛上海中心,為美中之間的學者、媒體、企業等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創造一個良好的、開放的交流平臺與基地。

  總之,我們會繼續和中國各界進行合作,共同促進學術,促進兩國間的關係的健康發展。儘管我們和中國同行並不總是能同意對方,有些時候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分歧,但是我希望我們能夠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進行交流,相互理解,我們祝福中國以及中國人民。

萬裡常安研究院旗下中國最大的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社區,投稿或課題研究合作請聯繫郵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歡迎關注「海外利益研究」(haiwailiyi)微信公眾平臺,期待您的加入。

相關焦點

  • 宋怡明:透過費正清中心看美國的中國研究
    宋怡明,社會歷史學家,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以研究地方史見長,《利用親緣關係:中華帝國晚期的親緣戰略》(Practicing Kinship
  • 知名「中國通」去世!20天前曾告誡美國:要公平對待中國
    美國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發布消息稱,著名中美問題學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Ezra F. Vogel)去世,享年90歲。汪文斌表示,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於他的家人表示誠摯慰問。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
  • 知名「中國通」去世,終年90歲
    日本《朝日新聞》12月21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
  • "中國先生」傅高義生前最後一次談中美關係(英文視頻)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當地時間20日在美去世。
  • 【世傅】傅高義逝世,享年90歲.哀悼銘記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在2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據報導,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汪文斌(資料圖)對此,發言人汪文斌回應道,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於他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 95名美國前政要與頂尖專家聯名呼籲中美合作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拯救生命(中英雙語)
    -Asia Law Institute, NYU孔傑榮,美國紐約大學美亞法律研究所創始主任,中國法律專家,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研究兼任資深研究員18.., Wilson Center戴博,美國美國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主任,曾於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擔任文化交流官員22.
  • 發現成長的力量 2017中美(哈佛大學)律師論壇
    3月18日,2017中國-美國律師(哈佛大學)論壇在位于波士頓的哈佛大學
  • 關於中美關係,除夕通話釋放了哪些信號?
    專家點評: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凌勝利:中美兩國元首的通話表明雙方高度關注當前複雜且重要的雙邊關係。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也需要兩國相互尊重,相向而行。拜登總統對中國春節的問候釋放了美國新政府有意改善中美關係的信號,也希望雙方能夠攜手合作,在雙邊、地區和全球等諸多問題上展開合作,實現中美關係的改善與發展。只要兩國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中美關係就一定能走出谷底,迎來新的發展。
  • 【直播】劉英:美國大選結果對十四五期間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及應對
    第九場疫情下拜登如當選,「十四五」期間中美關係新走向及經濟影響與應對劉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畢業於清華大學,財政部首批PPP專家,中國公共關係協會理事,中國黃金市場創新聯席會發起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貨幣金融,參與寫作出版《亞投行》《貨幣主權》《金磚國家》《大金融時代》《人民幣國際化》等書,並在《人民日報》(理論版)《經濟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金融時報(理論版)《理論學刊》《中國金融》《期貨與金融衍生品》《國際經濟合作》《財經》《前線》等報刊發表文章約三百篇。
  • 哈佛大學通知:留學生可在本國大學上課!
    比如康奈爾、杜克大學、UIUC等(詳情見這篇→最新匯總:美國TOP100大學秋季開學政策)。哈佛大學本科生院上周也下發通知,允許國際生在本國一所認可的大學秋季上課後,將轉學分到哈佛(限部分文理和科學課程)。早前哈佛大學曾宣布2020秋季學期全網課,優先保證新生入學,居住密度40%,即使在校內也是上網課。
  • 【中美關係】美國的指責:中國補貼傷害世界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以美國為首的成員國便沒有停止過對中國補貼的攻訐。早在2011年,美國的大部分視線集中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時,就有報告指出,比起匯率,美國更應該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減少中國的補貼。通過補貼,「中國扭曲了全球貿易」。近年來,美國也的確將炮火對準了中國對企業的補貼。美國認為中國的補貼對象分為兩種。
  • 中美迎來轉機?90歲教授給美指出明路,同一時刻,中方專家也發聲
    一位來自美國哈佛大學榮傅高義則表示,現如今中美兩國關係走到了低谷,這對於兩個國家來講,有弊無利。傅高義認為,現在美國政界有一些官員十分反感中國,尤其是在內政等問題上不斷發生破壞中美關係,而拜登政府上臺後,中美關係有可能會迎來一個轉機。
  • 美國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美國駐華大使訪問國家癌症中心
    Branstad先生,在美國衛生和公共服務部以及美國駐華大使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對國家癌症中心進行了訪問。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介紹了國家癌症中心的基本情況以及中美在癌症研究方面近40年的合作歷程。
  • 央視記者王冠流利英文舌戰哈佛博士
    1984年出生的王冠是央視駐美國首席時政記者,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英雙語記者之一,2006年21世紀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曾專訪近百位全球政要及商界領袖,包括美國國務卿克裡、財長雅各布·盧、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助理蘇珊·賴斯、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賴比瑞亞女總統瑟利夫、獅子山總統科羅馬等等。
  • 江時學:賀臺灣致理科技大學拉美經貿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
    作者系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 我與臺灣致理科技大學拉美經貿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拉美經貿中心)的學術關係由來已久
  • 哈佛大學13年跟蹤調查3萬中國民眾,沒有找到美國政客想要的答案 | 外媒說
    「中國人對中央政府的滿意度超過90%」哈佛大學阿什研究中心這份長達18頁的調查報告,對中央、省(直轄市)、市縣、鄉鎮四級政府的進行了民意調查,受訪者被要求用1—4的分值來評價政府表現,分值1表示「非常不滿意」;2「相當不滿意」;3「相當滿意」;4「非常滿意」。
  • 哈佛大學論文「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遭外交部和世衛打臉!
    針對哈佛大學近日發布的推斷疫情發生時間的論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其四個明顯漏洞。她強調,這樣一個漏洞百出、粗製濫造的所謂論文,卻被美方一些政客、媒體當成了中國隱瞞疫情的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