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浪漫的火車情結,我們的話題自然而言落到現實處,轉而談及開店以來的感想和困局。
疫情導致休學期一再延長,何時回臺灣完成論文,舒展至今仍未有答案。這也給予了她更多的時間與初生的 Circus 相處,用她的話說,就是「當作一個實驗品去養這家店,見證它的成長。」
她又說,開店後認識了很多人,建言獻策也紛至沓來,甚至有人鼓勵她把開二店提上日程。然而一貫慢節奏的人,從不輕易作決定,沒有周全準備,不會草率展開一場試驗。
「比如這個手繪菜單,如果換成電子版,改起來會快很多,但卻沒有前者貼合 Circus Cafe 的氣質;又比如,TT上周做了一款新甜品,我們試過都覺得很不錯,但至今仍未正式推出,思前想後,時間就耗去了。我們做什麼都慢,幾乎不可能在一味求快的市場立足。」
舒展補充道,淘金一帶租金高昂,不少店鋪沒有熬過疫情難關,沒有團隊,缺乏經驗,要堅持做這件註定不賺錢的事,絕非容易。
當然也免不了提到「網紅店」現象。沉溺舊物、迷戀往昔本是私密且純粹的意趣,但當這些東西匯集於一個實體空間,仿佛就難逃「爆紅」的命運。成為「網紅店」並非開店本意,但舒展對此並不抗拒,消費趨勢如此,反其道而行之沒有意義。
客人裡過半是專門前來「打卡」的探店族,「看到他們舉起手機開始構圖,你就猜到他們大概率會發朋友圈、小紅書。」而舒展更珍惜另外一撮的客人,他們甚至從不拍照,只喜歡跟店主交流,往往也更易成為熟客。
不少關於 Circus Cafe 的點評,都提到這是一家「開在菜市場對面的咖啡店」,從店內靠窗的一角往外看青菜崗菜市場,就像一幅饒有趣味的蒙太奇,這種獨一無二的衝突感,也多少加持了 Circus 的「網紅」屬性。
舒展更傾向於把 Circus 界定為一個「分享交流的空間」,她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咖啡店實現了顧客-店主-顧客的三線互動,一些完全沒有關係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是咖啡店存在的社交價值,我覺得特別重要。」
Circus Cafe 的室內座位不足10個,周末光顧的客人如織,有時要在戶外忍受高溫輪候。又因為TT正在休產假,店裡只有舒展一人坐鎮,忙得不可開交是常有的事:「朋友送我的雜誌,我放了幾個星期才有時間看。」
她又提到,咖啡店不是個來來就走的落腳點,很多食客點一杯冷飲,一坐就是幾個小時。Circus 同時供應飲品和甜點,以提高客單價,也是甫一開店就有的經營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