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恐懼偏執症'是種病,也很危險」

2021-02-22 人民網

12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

問:我們注意到,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刊登澳著名學者科倫文章,批評澳近期「中國威脅論」已演變成「紅色恐懼偏執症」,指出澳當前涉華辯論幾乎喪失全部理性和分寸,對華強硬被視為澳取悅美國的一種方式。美國知名學者和媒體人扎卡裡亞也在美《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新的中國恐懼症一一美國為何不應當對新挑戰感到恐慌?》一文稱,中國是當前在地緣政治和軍事領域高度負責任的國家,與美形成巨大反差。對華發動冷戰將嚴重拖累美經濟,受益的只是美軍工產業。西方必須接受中國在現行國際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而不是不計成本孤立中國。你對此有何評論?

答:我也注意到了你提到的這兩篇文章。我們對科倫教授和扎卡裡亞先生在涉華問題上堅持客觀理性態度,以及展現出的勇氣和見識表示讚賞。

的確,現在一些西方國家政客和媒體似乎集體患上了「對華恐懼偏執症」,表現為「逢中必反」,對中國污衊抹黑,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黑白不分,是非顛倒,完全喪失了底線和良知。這種現象說到底,是對華認知出了問題,沒有正確的「中國觀」。就像扎卡裡亞先生所言,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都發揮著高度負責任的作用,我們沒有主動發起過戰爭,沒有幹預過別國內政,沒有搶佔別國一寸領土,沒有破壞國際規則和秩序。我們在政策上和行動上都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我們只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付出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在中國主權安全受到威脅和侵害時,展現出更強的維護自身正當合法權益的能力和信心;在面對抹黑攻擊時,更加及時有效地擦乾潑在我們身上的髒水。我們進行必要的鬥爭,只是為了贏得應有的平等和尊嚴。

中國塊頭是大,但塊頭大小與威脅與否並無必然聯繫。熊貓塊頭很大,但它會比禿鷹更危險嗎?即便是功夫熊貓也是行俠仗義、親仁善鄰,受到了夥伴們的喜愛。

「對華恐懼偏執症」是種病,也很危險,但並非無藥可治,它需要的只是拋棄零和冷戰思維,秉持平等相互尊重,擁抱開放包容,實現互利共贏。走出這一步就會海闊天空,但如果繼續固步自封、諱疾忌醫,最終只會貽害無窮。

大家都在看

南水北調這五年,變化超乎想像!

韋博跑路,預付式消費真的沒辦法管?

辣條,要「變味兒」了!

責編:翟巧紅 | 編輯:田曉麗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吳剛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關注丨這53種病不用吊鹽水!
    實際上,靜脈輸液是公認最危險的給藥方式。專家指出,如果患者腸胃功能正常,口服藥物應是第一選擇。改革:多地全面停止門診輸液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觀。7月1日起,除兒童醫院外,江蘇省46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將統一實施新政: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
  • 看電影合集:金熊獎經典驚悚冒險片《恐懼的代價》原聲完整版
    馬裡奧、吉奧、班巴和魯奇獲得了這個危險的任務,並被允諾每人將有2000美金的酬勞。就這樣,為了金錢,一行人將性命捏在手裡,駛上了危險與恐懼並存的不歸路。看電影:金熊獎經典驚悚冒險片《恐懼的代價》上看電影:金熊獎經典驚悚冒險片《恐懼的代價》下
  • 落地油泥分離清洗劑 華炬新產品研究所
    落地油泥分離清洗劑  華炬新產品研究所落地油泥是油田開發生產過程中在鑽井
  • 美國驚現「非典型」狂牛症,牛肉在華銷售或將遇冷?
    同時聲明還說,這頭牛並未進入屠宰渠道,從未在任何時間對美國食品供應或人類健康帶來危險。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認定美國的狂牛症風險可以忽略,新出現的狂牛症病例不會改變這一風險程度,因此應不會導致任何貿易問題。
  • GeoHealth: 藻華遙感的社會經濟效益
    利用衛星探測藍藻藻華可以促進更快的決策,減少對公共健康的危害,節約相關費用。由於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積累,藍藻無論是在淡水還是半鹹水環境中爆發都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這種藻華1,又稱藍藻有害藻華(cyanobacterial harmful algal blooms, cyanoHABs),隨著世界各地水溫的升高,水道接受更多富營養的徑流,藻華的頻率、範圍和幅度都可能會增加。
  • | 恐懼的最終形態—真實.
    又來到了一年一度的萬聖節,作為一年中最有趣的派對之一,在去年,D·PARK在閃靈公園裡,通過模糊、閃現、故障失靈等元素來表現恐怖氛圍,從圖像中破壞到重組的一個循環過程來表達隱藏在人們心中的「負面情緒」從而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
  • 恐懼是抗擊新冠疫情的強大武器
    在 1933 年的就職演說中,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試圖安撫深陷大蕭條的國家,他說:「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羅斯福辯稱,恐懼會使重振美國經濟的努力陷入癱瘓。
  • 量表寶庫:【6】中文版無手機恐懼量表
    無手機恐懼(nomophobia,NMP)是no-mobile-phonephobia的簡稱,由英國的研究機構YouGov於2008年提出,它表示個體在無法使用手機或者手機不在身邊時焦慮、恐懼的狀態。在此,本文分享一個中文版無手機恐懼量表,它是以國外學者 CaglarYildirim和Anna-Paula Correia於2015年編制的Nomophobia量表為基礎,修訂出的適用於國內的中文版量表。
  • 醫生說實話:體檢單上的5種病是「唬人」的,不是都要治
    例如以下5種病,醫生實話告訴你沒那麼可怕。第一種:乳腺增生,很多人檢查發現有乳腺增生情況就比較著急,一直重複問,為什麼會得做病?會不會得乳腺癌?其實乳腺增生很多時候跟女性的月經期,內衣過緊,心情不暢,壓力過大,經常生氣等等原因造成 。
  • 專家提醒:花椒用對了,這4種病「不攻自破」,早知早受益
    專家提醒:花椒用對了,這4種病「不攻自破」,早知早受益
  • 五位專家齊發聲:這7種病 「餓一下全消失」,不可思議
    特別是這7種病就是吃撐出來的:現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來更加困難,多餘的「營養物質」堆積在體內,其後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貴病。比如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膽囊炎等。消化系統佔用太多資源,導致心臟工作艱難。如果吃得油膩,甘油三酯粘附在血管壁上,血細胞和血管功能下降,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 TED英文演講:勇氣與恐懼之間的美好平衡!
    它是認真反思和付出努力的結果,和恐懼與勇敢之間的平衡有關。若沒有恐懼,我們會做出蠢事。若沒有勇氣,我們永遠不會踏入未知領域。兩者之間的平衡就是魔法的所在,那也是我們每天都必須要處理的平衡。First, a word about my fancy wheels. I haven't always used a wheelchair.
  • 華女地鐵被罵「功夫流感」 非洲裔男子大喊「有種就錄​​像」
    華女李佩蓉遭一非洲裔男子辱罵「功夫流感」(kung flu),而她也用手機拍攝下現場畫面,且試圖讓該男子住口,但對方反而變本加厲。民主黨紐約州委員黃敏儀(Sandra Ung)表示,從白宮直達地鐵A線,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詞語只是玩笑,然而並不是,這些用字遣詞非常危險,並且會造成實際的傷害,疫情以來,每位亞裔市民都生活被歧視與騷擾的恐懼中,不論是政治人物或者地鐵上的乘客,我們都必須讓每個人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 外國學者:恐懼和仇恨比病毒更可怕丨外媒說
    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在新一期的封面上赫然寫著「新型冠狀病毒,中國製造——當全球化成為致命危險」。schadenfreude /ˈʃaːdənfrɔydə/:幸災樂禍據悉,近日美國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為美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將赴華旅行風險級別提升到最高級別,從2月2日起臨時禁止過去14天內曾赴華旅行的所有外國人員入境。Noh就特別警告,當下恐懼和仇恨(fear and hatred)比病毒更可怕。
  • 家華家具30周年慶 萬元徵購家華最老床墊
    ②各大家具賣場家華家具專賣店、家華沙發專賣店現場諮詢報名關注家華床墊微信公眾號或到各家具賣場家華專賣店了解,並提交報名表上傳圖片(含花型和家華商標部分,如下圖)後,我們將派專業評審人員上門確定購買年限,根據時間先後確認家華最老床墊回收並免費更換同類型新床墊
  • 中國人在濟州島殺人,讓韓國恐懼
    因為這個案件,目前整個濟州島陷入了恐懼之中。媒體的大幅報導,讓韓國人知道了此事,憤怒和恐懼的情緒慢慢擴散到整個韓國。越來越多的曾經沒有得到太多關注的中國人在濟州島犯罪的事實,一一的露出在大眾面前。甚至有些人還主張,應該要取消濟州島的免籤政策,禁止讓中國人輕鬆的進入濟州島。本文出自:微信公眾號laweui 《金律普及韓國法律》 轉載到其他平臺,請務必註明出處。
  • 傲雪公主日記之開始感到恐懼
    這幾天前前後後來了差不多十個獸醫了,有木又大叔自己班組的,也有動物園的,還有寵物醫院的大夫和大學的教授,但是大家看後都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只說先止瀉,消炎,給姐姐口服了一支消炎藥,又在她腿上注射了一支治療腹瀉的藥物。
  • M103法案遭華人抵制 本身就在製造恐懼
    M一103以反伊斯蘭恐懼為名,要將任何非議該宗教的言論刑罪化,這恰恰就是剝奪了廣大加拿大人的言論自由權,這在一個以自由民主價值觀為立國之本的社會,是絕對無法認同與接受的。  本周四,渥太華國會山莊的聯邦眾議院將對卡哈裡提出的M一103議案進行辯論、投票,議案會否通過尚不得而知,但那麼多人在網上簽名反對議案之舉,還是會對議員們的投票取捨有一定的影響和壓力。
  • 你可以恐懼,但不能恐慌 ▏《衝浪英豪》影評
    例如,我們會說,「我是一個容易恐懼的人」或「我很脆弱」或「我內心不夠強大」,等等。通常,這些標籤僅僅是來自過去或現在的某些表現,但一旦標籤內化為我們的一部分,它們就開始接管和操控我們。因此,必須明確的是,我們不需要標籤!我們需要宣稱:「我可以也必須自己決定有關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