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十八彎」,道盡大山的瑰麗、自然的旖旎;然而倘若「盲道十八彎」,只能說明人文的缺失、城市的缺憾。
梨視頻截圖
盲道鋪得好不好,盲人最有發言權。如果走幾步就要跟樹幹撞個滿懷,幾十米路就要拐上幾十個彎,這樣的盲道建得簡直「盲目」。細數這些需要「跋山涉水」的無障礙道路,盲的是規劃建設的思路,盲的是換位思考的心路。以這種粗糙乃至無釐頭的方式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質量和效果想必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鋪設一條合格的盲道,不是簡單地在路上擺幾塊磚就完事。這條普通人眼裡凹凸不平的道路,恰恰是盲人群體行走在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通道。它代表著一座城市對盲人群體的關懷,體現著一方水土的文明素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設計到施工,盲道從來都不是城市建設的形象工程,而是實打實的民生工程、走心工程。一旦盲道淪為「盲點」,那麼後果不僅是盲人會止步,而且市民也會望而卻步。更進一步來看,盲道究竟要不要「給樹讓道」?這本不該是城市規劃建設中需要討論的問題。事實上,無論是「生命至上」的社會共識,還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都給出了最直接最簡單的答案。但問題就在於,這些美好的夙願究竟能以何種方式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又以何種程度改變著周遭的境遇。人們擔心,無障礙道路都能充滿「障礙」,那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公共建設豈不儘是「艱難險阻」?人們疑惑,弱勢群體的需求尚且很難保障,那更美好的生活嚮往又該怎麼實現?可以說,「盲目」的盲道,反映的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短板,擊中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焦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更容易理解取得進步的前提是正視不足。城市越來越漂亮,但形如盲道這般「角落裡的需求」還需要更多關照;生活越來越方便,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化解這些「成長的煩惱」,不能迴避矛盾,更不能掩蓋不足。補足短板、堵上漏洞、強化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努力避免發展的「盲目」。就在不久前,一位來自天津的小男孩因為視力障礙,在媽媽的帶領下在街上學習走盲道,小心翼翼地尋找和觸摸著路上的凸起,直到一輛停靠在盲道中央的轎車擋住了去路。「奇葩設計」也好,「隨意佔用」也罷,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正視,這座城市才會越來越健康,這個社會才能越來越健全。大家都在看
證監會,回應了!
這些新規,9月起實施!
高校,不能這麼命名了!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姜越
來源:人民網評 ID:Renminwangping6536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