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外國人對瑞士首都竟是伯爾尼而感到驚訝不已。在他們看來,瑞士首都若不是工業城市蘇黎世,就該是國際都市日內瓦,似乎那樣才更合理。但整整170年前,正是為了避免權力過於集中,伯爾尼才被選為「聯邦城市」。
柏林、倫敦、馬德裡、莫斯科、布拉提斯拉瓦,甚至雷克雅維克……無論其規模或實力,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遵循了同一個規則:它們都把國內最大城市定為首都。當然也不是全部,因為瑞士就是個例外。
實際上,伯爾尼根本不是瑞士人口最多的城市,甚至還差了一大截。
即使從整個地區的角度考慮,伯爾尼州的重要性也要低於蘇黎世州、巴塞爾州和日內瓦州。
正因為如此,很多外國人以為瑞士首都應該是瑞士經濟中心蘇黎世,或者駐有聯合國歐洲總部和其他眾多國際組織的日內瓦。
不同於其他很多國家,瑞士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真正的首都。這是由於瑞士長期都是個邦聯國家,也就是一些獨立邦(州)在寬泛框架下結成的鬆散聯盟。
從邦聯創建(1291年)到舊體制終結(1798年)的這段時期裡,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邦聯議會-即邦聯各成員州討論共同議題的大會-集會的地方看作瑞士的首都。
集會地點並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時期內,聯邦議會曾在蘇黎世、琉森、巴登(Baden)、弗勞恩費爾德(Frauenfeld)等地召開,有時甚至在根本不屬於聯邦的康斯坦茨(Konstanz)開會。
集權的嘗試1798年法蘭西共和國入侵瑞士後,短命的赫爾維蒂共和國(1798-1803年)實現了其集權化的理想,特別是為新成立的國家設立了首都,先是在阿勞(Aarau),後轉移到琉森。但這兩次嘗試都只堅持了數月而已。
為了給撼動赫爾維蒂共和國的動蕩畫上句號,拿破崙·波拿巴於1803年通過《調停法令》重建聯邦。聯邦議會每年輪流在六個被稱為領導州(弗裡堡州、索羅圖恩州、琉森州、伯爾尼州、蘇黎世州和巴塞爾州)的州裡召開。
在拿破崙時期結束後的復興時期,這一政體雖被保留下來,但領導州的數量減為三個,它們分別是伯爾尼州、蘇黎世州和琉森州。
「聯邦城市」的選出1848年新的「聯邦國家」建立後,首都的問題又再次提出。1848年11月28日,新聯邦議會的大多數成員投了伯爾尼的贊成票,將蘇黎世和琉森置於一邊。
為了保持各方面的均衡,議員們不願給當時已是瑞士主要經濟中心的蘇黎世賦予更重要的地位。而琉森則更加不予考慮,因為它曾帶頭集結幾個州反對成立新的聯邦國家。至於伯爾尼,它不但有著瑞士中心位置的優勢,並得到各法語州的支持,還願意免費提供必要的土地。
沒有哪裡明確規定伯爾尼是瑞士的首都。只有兩個法律條款-《聯邦大會法》第32條款和《政府與行政組織法》第58條款-指明,聯邦議會正常情況下常駐伯爾尼,並且這個城市接納聯邦政府、聯邦各部及聯邦秘書處。
因此,作為聯邦議會、政府及各國大使館駐地的伯爾尼市,是真真正正的瑞士首都。
原文連結:
https://www.swissinfo.ch/chi/swiss/44574914
(延伸閱讀 請點擊下面左下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