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帛自古動人心,曾經有傳說道光年間,有一年盤點,皇帝發現銀庫居然少了900萬兩白銀,下令徹查。後來發現有的庫兵有家傳絕技,從小就練習肛門夾物,還定時服用某秘藥,每日用豬油卷好一枚銀錠夾帶偷出。
朝廷對這一夾帶行為早有防範,庫兵每日出入,需更換衣服,還要從高高的庫房門檻跳上跳下,以防有人監守自盜。所以,為了偷盜銀兩,這些庫兵還真是拼盡全力。
當然,還有更大的玩法,裝銀兩的麻袋底部縫上泥沙,據說一個麻袋就重15兩,而這些麻袋是標準的裝1000兩,每出庫1000兩白銀,就相當於賺了15兩。
凡此種種,也不知真假。
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十九世紀美國淘金熱潮中,同樣不乏礦工偷盜金子的案例。
據說曾經有一些工人,挖金礦的時候挖到了金汞齊(goldmalgam)。汞齊的意思就是貢與金屬化合所成的合金。汞沸點356.58℃,蒸汽劇毒,常溫下呈液態,可以與除鐵以外的所有金屬形成汞齊,生活中稍不注意,你會發現黃金飾品變白變脆,就是因為不小心接觸到水銀導致的汞齊現象。金汞齊顧名思義,就是汞與黃金形成的合金。
這夥工人為了偷盜黃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金汞齊塞入菸蒂,抽完煙之後把菸蒂丟棄,再在下工之後翻找當天運出來的生活垃圾,把菸蒂裡的金汞齊收集轉賣。
遺憾的是,因為貢的毒性隨著菸頭的高溫化為水銀蒸汽被這夥偷金賊吸入體內,沒多久就接連有人暴斃。
一時間,謠言四起,膽小的偷金賊以為鬼神報應,把事情真相傳出來,後來這種方法就再也沒人使用了。
可見,所謂因果循環,善惡有報,其實還是有科學道理在裡面的。為什麼老話說:竊賊其實不可怕,就怕竊賊有文化。多讀點書,不管你做什麼,哪怕是做賊,都是有巨大幫助的。
更何況,當你書讀多了,是否還想著做賊另當別論。但話又說回來,那些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的,無一不是讀書讀多了的賊,竊鉤者賊,竊國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