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在西方國家爆發以來,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言論不斷增加。從改變病毒的官方名稱「Coronavirus」為「中國病毒」,到各國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抨擊中國人愚昧野蠻愛吃蝙蝠,我們一直在經歷著種族歧視傾軋。然而,種族歧視不止僅僅發生於現在,也不止僅僅針對中國人。在我們的社會化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學會歧視態度和行為。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克制住這種可能,學會理性對待他人。
種族歧視報導
一名男子向中國女子潑硫酸⬆️
新加坡留學生受到種族歧視毆打⬆️
什麼是種族歧視?
種族(Race)通常被定義為 — 擁有共同形態和生理特徵的一個群體。我們的膚色,發色,眼睛的顏色,都是區分我們不同於其他種族的特質。除此以外,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等各方面區域性特點也是區別化種族的一個重要因素。
種族歧視是我們對於一個族群和族群裡的個體的負面意見以及仇視行為。某些負面意見甚至是在我們沒有真正接觸到這個族群之前事先預想的、沒有根據的看法。這些看法通常會影響我們對待這個群體的態度,從而做出帶有歧視性的行為。
一個擁有種族偏見的人更容易討厭來自於其他種族的人,並且認為其他族群裡的人們愚昧且危險。尤其當某個族群擁有認為自己比其他族群更優秀的優越感時,他們更容易表現出種族歧視行為和態度,並且無法輕易改變。
種族歧視的行為和態度基於我們對一個族群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即我們對於一個族群裡人們的個人品質的固定偏見。這種固定偏見,通常是錯誤的、籠統的、誇大的,並且不會因為其他新的信息而改變。
舉個例子,西方人對於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普遍基於十九世紀的黃禍論(Yellow Peril)— 「中國是一個卑劣的民族,中國是一個野蠻、專制、封閉的國家,中國人會給西方文明帶來災難和毀滅」。
黃禍漫畫
一百多年過去了,這個說法已經消失。對於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慢慢變成書呆子、數學好、身材矮小瘦弱。可是這次疫情爆發,過去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負面偏見 — 野蠻、粗俗、封閉,又再次出現在他們的言論當中。一葉障目,在西方種族歧視者眼裡,中國的文明發展被選擇性忽視,只有留著小辮子的「黃禍人」才是「真實的中國人」。
替罪羊理論
心理學家研究種族歧視,發現人們通常會在遇到困難時,把自己的麻煩歸罪在替罪羊(Scapegoat)身上。這個替罪羊通常來自於弱勢群體。
心理學家John Dollard指出,人們的偏見來源於挫折。當人們無法找到挫折的來源時,他們會把受到挫折的原因歸咎在其他更弱勢的人身上,從而在這些人身上發洩情緒。
心理學家針對這個理論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中他們給了學生兩套拼圖,但是他們只給了完全不夠的時間讓學生們去拼圖。當學生們在憤怒的心境下去完成這個實驗以後,他們看到實驗者們紛紛搖頭,並且表示出一種輕蔑態度。隨後,試驗者又對學生們進行了偏見測試,他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偏見測試的分數比拼圖之前增加了。這個實驗表明學生們把他們的挫折轉移到跟這個測試完全無關的人身上。
在這次疫情中,WHO總幹事譚德塞被西方媒體和網民指責應對疫情毫無作為,他們還不斷散發種族歧視言論,冠以譚德塞極其惡劣的種族歧視詞彙。同樣,被指責的還有一直積極抗疫的中國。
這兩者的種族背景在西方都屬於弱勢群體,在很多人看來是可以被當作替罪羊指責的對象。在西方國家疫情爆發的此時,很多人感受到挫折和崩潰,因為他們自己忽視了來自WHO和中國的警示、輕視疫情嚴重性、拒絕戴口罩、反抗緊閉在家等等。因此,他們依靠替罪羊轉移了自己的挫折,毫無根據地指責WHO和中國,並且不斷散發歧視性言論,從而達到使自己脫離於困境的目的。
「標籤化」
從社會學的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來理解種族歧視,會發現人們習慣於給各個群體打「標籤」。這些「標籤」 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他人,也導致我們選擇性理解他人(Selective Perception):讓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見的,而忽視其他特質。
如果我們給一個群體打上標籤,我們會傾向於去相信這個群體裡的所有人都有同樣的特質。我們認為西方人自大,但是所有西方人都自大嗎?看見黑人犯罪,認為黑人都是罪惡的,但是所有黑人都這樣嗎?美國人稱中國人愚昧無知,我們中國人都愚昧無知嗎?
因為標籤化一個群體比花時間了解這個群體更簡單,我們的思維會傾向於這個更簡單的做法。並且,人們相信什麼,就會看到什麼。一旦我們開始相信這個標籤,之後我們只會看到我們願意看到的新消息,從而加固我們對這個標籤的堅定看法。我們會選擇性忽視掉那些與我們看法相悖的信息。
感同身受
當我們切實感受到被別人歧視是什麼感覺時,我們才能學會如何正確對待他人。被惡意標籤化、被當替罪羊、被選擇性忽視優點,都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被歧視的糟糕體驗。相信每個人都不想因為自己的種族而被歧視 — WHO的譚德塞不願意被這樣對待,在疫情爆發下的中國人不願意被這樣對待,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從未蒙面的其他族群的人們也不願意被這樣對待。所以我們是否能做到對自己時時提醒,不再一概而論、以偏概全,而是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呢?
圖片/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