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杮子富含一種叫『鞣酸』的物質,過多食用會引起不適。」據遵義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向薇介紹,鞣酸,也叫丹寧,是柿子澀味的來源。除了柿子外,葡萄、山楂、石榴等水果,甚至是喝的茶水中都含有豐富的鞣酸。
在一定條件下,鞣酸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分子較大又不溶於水的沉澱物——「鞣酸蛋白」。當胃裡的胃酸較多時,鞣酸蛋白和食物中的果膠、纖維素等,會把柿皮、柿核粘合在一起,在胃內迅速形成胃石,也叫「胃柿石」,並造成胃部不適。
關於吃柿子一直有很多「不能吃」的傳言,向薇說,其實都是鞣酸在作「怪」,很多傳言並不可信。
網傳柿子和海鮮等高蛋白食物不可同食,這是因為一次性大量攝入鞣酸,又同時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其中鞣酸會讓蛋白質形成不溶性複合物,並且讓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再加上柿子中的果膠、膳食纖維等其他成分,混在一起可能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阻塞,從而導致腹痛。但實際上,我們食用的多是已經脫澀的杮子,其鞣酸含量低,只要不是過量食用,與海鮮等高蛋白食物同食並不會引起問題。
針對柿子和酸奶同吃會中毒的說法,向薇也進行了闢謠。因為牛奶、雞蛋等食物中有較高的鈣,而柿子中含有的鞣酸會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的鈣、鎂、鐵、磷等礦物質的吸收,加重胃不好的人吸收這些礦物質營養的負擔,容易使胃不好的人引起營養不良,嚴重的會引起嘔吐、腹瀉等,但與中毒無關。
實際上,對大部分人而言,特別是有缺碘症狀的人來說,柿子是一種很好的食物,但不能空腹食用。因為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果膠,如果空腹食用,在胃酸的刺激下,鞣酸及果膠會形成大小不等的不溶性沉澱物,如果這些沉澱物不能通過幽門到達小腸排出,就會滯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就可能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等症狀。
那麼,吃杮子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呢?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韓華說,不要因為一些謠言,冤枉了美味的柿子,秋食杮子正當季,冷藏一下更好吃。但任何美味都不能貪嘴,給大家總結一些吃柿子的小貼士:
食用適量,一天吃的量不超過 1—2 個中等大小的柿子;不要隨意吃沒有經過脫澀的柿子,比如路邊或所謂自家種植的柿子;不要吃未成熟的柿子;胃腸功能較弱的人,儘量不要吃澀味的柿子;不要吃柿子皮:原因是因為柿子的鞣酸大多都在柿子皮裡。柿子皮嚼得多了,進入身體裡的鞣酸也就變多了,容易形成胃柿石。
如果吃了柿子之後感到強烈不適,要及時就醫。
1、遵義動物園內遊客亂投食遭熱議,這樣的「錯愛」我們不要
2、這家公司太奇葩,員工沒完成業績遭如此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