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裂痕不是一天造成的,增進互信需要雙方的努力。
近日,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多名家長舉報一家幼兒園給學生吃腐爛食物。家長稱,今年10月,多名孩子曾出現嘔吐、腹瀉、低燒等症狀。家長還聲稱在學校食堂發現裝有腐爛胡蘿蔔,發臭豬肉的塑膠袋,有個食品袋內還有(抗生素)藥物「慶大黴素」。針對家長的舉報,當地先是安排所有幼兒體檢,並對園長作出停職檢查、公開道歉的處理。11月11日,當地發布通報稱,經初步調查,現場未發現腐敗變質食品及原料,家長反映的腐爛食物是食堂的餐廚廢棄物。依據該園前一天出勤記錄,全園除3名幼兒身體不適請假外,其他幼兒均正常入園。至於「慶大黴素」,則是食堂職工因胃痛服藥後的包裝袋,並非食堂在幼兒食物中添加藥物。
調查結果消除了公眾的焦慮,同時幫助我們梳理整起事件。最早的視頻只是錄製了腐爛食物、廢棄藥品包裝,這些畫面很直觀,暗合家長對孩子身體不適原因的猜測。對網友來說,這些片段符合經驗認知,社會上幼兒園虐童新聞並非孤例。無論猜測還是同情,在調查結束前,人們都傾向質疑幼兒園做法可能存在不妥。
先前,當地提出對園長實施停職檢查,也不完全是「危機公關」。對園長先行處理,有助於排除調查的潛在幹擾、消除外界疑慮,體現了當地徹查真相的決心。當然,調查結果和人們的質疑不盡一致。這再次表明:人們的理性天平,不能跟隨感情搖擺,更不可妄下論斷。目前的調查結果無疑能讓關注此事的公眾放心,至少孩子身體沒有大礙,園內不存在重大食品安全管理問題。
最初家長來到幼兒園,是為了拿回收據。調查中,家長反映的多收費問題已查明,該園只是預收了保教費。對該幼兒園收費有無違規問題,仍待繼續調查。在收費問題上,該園公示不明,雙方溝通不暢,可謂家長與幼兒園矛盾激化的引線。
家長聚集,間接引發彼此對孩子身體不適的討論,以至於「圍堵」食堂,拍攝了上述 「斷章取義」的視頻。可以說,從園方和家長的對立情緒,以及家長視頻輿論維權的做法,說明雙方溝通存在很大問題,信任存在裂痕。如果學校自始至終做好明廚亮灶,或者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開放校園或食堂,邀請家長參觀建言,家長也不至於疑慮重重。
看到藥品袋子,就聯想到食品添加藥物;看到後廚廢棄物,就臆想孩子吃的是廢棄食物——這樣的思維,細究起來謬誤重重。試想,如果這些情景發生在幼兒園外,人們還會這般「腦洞大開」嗎?恰恰是幼兒園虐童事件的頻發,一次次擊穿家長的心理防線,動輒如扎針、毆打、冷暴力的虐童行為,使得不少家長的情緒敏感脆弱,一旦生疑,便無法消停。
信任的裂痕不是一天造成的,增進互信需要雙方的努力。許多家長對幼兒園管理的擔心,並非無的放矢。不管怎樣,兒童免疫力差,而幼兒園人員接觸頻繁,被稱為「病毒傳播的理想環境」。幼兒園的衛生環境,應當引起園方高度重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幼兒園和家長只有圍繞孩子成長進行緊密溝通,凝聚雙方共識,溝通互信才能進入正循環。
更多精彩閱讀,請戳左下角「閱讀原文」~
為過戶京牌指標「假結婚」,婚姻豈是交易?
撰文/白毅鵬
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