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推事按:鄒碧華的故事感染、影響、激勵了無數人。其實,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優秀的法律人,他們的法律人生都是中國法治歷史的一個個剪影,串起來,就是一幅中國法治的歷程圖。「庭前獨角獸」通過採訪他們,開啟一段法律人的往事,打開一段塵封的記憶,記錄一段口述歷史。敬請關注「法律人生」欄目第一季,上海法院的退休大法官和老院長們。
本期嘉賓:李國光(中國首批大法官之一,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本期主持人:潘靜波(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本期畫外音:唐啟盛(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
主持人:李院長,我這裡還有兩張您非常帥氣的照片,您看一下,這張照片大概什麼時候拍攝的?
李國光:這張照片是1998年(我被)授予首批大法官的儀式之前(拍攝的),我當時正好60歲。
主持人:您60歲的時候,被授予了共和國的首批大法官(頭銜)。(還有)這一張(照片)呢?
李國光:這一個是1997年1月份,我以最高法院院領導的身份擔任審判長第一次公開開庭審理案子,這在最高法院審判史上是第一個,已經載入史冊。
主持人:李院長,那您能跟我們再談一談您在最高法院的工作情況嗎?
李國光:我當時是1995年12月份全國人大任命的。(我)已經在上海(工作)整整十年了,我是1985年到上海的。到最高法院去,我當時還有一個過程,思想有過鬥爭。我畢竟這一生太漂流(泊)了,我當時已經58歲了,到快退休的年齡了,怎麼還叫我到北京最高法院去擔任副院長呢?第二個,最高法院的案子(標的)大、(審理起來)難,而且上面沒人(把關)了,這個難度非常大,要拍板了。再有一個,(是)我的家庭,我的兒子15歲以前都在我老家,15歲以後才從無錫到上海,我們這15年裡面實際上是分開的,戶口在拉薩(的)是我,我的愛人(戶口)是在上海,我的孩子(戶口)在無錫,三個地方,覺得家庭(成員)沒有(生活)在一起,小孩跟我們的關係也不是很密切,沒什麼話講的。所以當時老實講,我是不願意去的。我覺得已經到了收尾的階段了,58了嘛,能夠幹什麼呢。但是,最後還是去了。
去了以後沒想到,這個任務太重了。我當時分管經濟庭、智慧財產權庭、執行辦、交通庭(海事海商)、賠償辦、政治部、機關黨委,還是港澳臺法律事務指導小組組長,我(分管)八個單位。我畢竟已經58了,而且是一個人在北京,後來我又重新過上了在西藏(一樣)的單身漢的生活,吃食堂,平時也沒地方去串門,就是加班。雙休日,有一天是加班,還有一天是把北京的名人故居一個一個看,所以這個名人故居我看了很多的。
(1998年原最高法院院長肖揚為李國光授予大法官證書)
在最高法院,感覺到這個挑戰又跟地方不一樣,他案子(標的)大,都是幾個億幾個億的;第二呢,涉外因素多;再一個,案件難度大。所以,還是挺過來了吧。
挺過來了以後,65歲了,我應該退了,照規定應該退了吧,但是還要叫我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去搞立法,又搞了5年。我到2008年,70歲的時候,才正式退下來。
不是講「你的時間到哪裡去了」?我的時間就這樣走了。
主持人:都奉獻給了國家的法治事業。
李國光:不知不覺我的時間就這樣過了。但是我這個人呢,覺得心態還可以,我想退下來以後,要幹點什麼。首先呢,我想到要寫一本書。
主持人:就是我手中這一本嗎?
李國光:我這個書(的)名字就起的「我的大法官之路」,當然這個也不是自傳,但是屬於自傳體了。我想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我覺得人,時間很短,就是幾十年,你這個幾十年,可以搞一番事業;你這個幾十年,也可以默默無聞地過,當然這也是一種過法,也很好的;還有一種是幾十年,也可能走了下破路,或者是進了監獄,(各種情況)都有的。好像人演戲(一樣),人生如戲啊。
我想(我自己的)這個幾十年,主要是給我的子孫要說明幾個問題。第一個,李氏家族是怎麼來的;第二個問題,你的父輩、你的前輩是怎麼樣生活的;第三個,李家應該向何處去,要給子孫留點什麼話。我主要(想寫)三塊(內容)。
開始我寫的時候,斷斷續續寫的,因為還有其他事情。寫了以後呢,時間跨度比較長。我先搞了個試讀本,通過北京的方正出版社給我搞了個試讀本。後來人民法院出版社約我了,(說)這本書法院出版社要出版,出版的原因就是這是第一部由最高法院的院領導(退下來的)自己寫的、不是口述的自傳體(的書),(可以)作為一個史料價值,還有一個,對現在的新法官有些啟示。我就這樣最後完成了。這本書,是我第一個心結。
第二個呢,我想要講課。所以我在上海交大法學院做特聘教授。再有一個,(我還是)國家法官學院特聘教授。我就開了一個課:民商法應用實踐。我是跟其他的教授不一樣,我是從案例著手,這個案例都是最高法院的案例,還有我經手的案例,我自己辦的或者我看到的,其他的案例我不弄。這個應該受歡迎的。(我還)帶了三年的研究生、博士生,我覺得帶不動了,不要「誤人子弟」了,哈哈,我就跟學校講了,乾脆搞點講座吧,講座麼比較自由了,你願意講什麼不願意講什麼(都可以)。我現在主要是想(給)法官,我們的上海法官講點課,主要講程序法的一些課,還有一個(課是有關)法官的人生:法官應該怎麼做。
主持人:李院長,您剛剛恰好講到了您現在有給我們上海法院的法官做講座,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或者就我代表的這些年輕的上海法院的法官們來說,也很想向您討教一下,就是說,像您經歷了42年的法院工作,就如何成為一名好的法官或優秀的法官,您能給我們指點一下迷津嗎?
李國光:我想這樣,我是已經經過了你現在正在走的那個路,現在應該說差不多了,該回顧(一下了)。一個很慶幸的(地方),我當了幾十年的法官,我應該說不是一個貪官。(當年)朱鎔基總理離開工作時候他就講,但願社會評價我不是一個貪官,第二個,我(是)做了一點事情的一個共產黨員就行了。我覺得這個很感動,我的想法也是這樣的。這個幾十年的路走(來),我有很多選擇,因為現在這個選擇是多元化的,但最後我的選擇,(是)我幾十年當了法官。
我覺得,當好一個法官,第一個,他(要)有一個奉獻(的精神)。你不要去比其他的人,不要比,我覺得比最不好,人家有人家的路,你有你的路,人家有人家選擇,你選擇這個職業,你選擇的你要堅定地走下去。第二個,你要有一個擔當(的品質)。既然選擇了這個法官的職業,你不可能發財的,我跟你說,要發財你除非歪門邪道,現在多了這種事情。第三個,你要孜孜不倦,堅毅地(把)這個路要走下去,(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你要迎難而上。有好多時候,我覺得案子來了,這個法律是蒼白的,甚至沒有法律規定的,但我想方設法地要把這個解決好,這個實際上講了半天來講,(就)叫(作)公正、正義。
我覺得我們目前的法官,年輕的法官,比我們那個時候好了,學歷很高,又年輕,思路很廣,但是缺乏一個堅毅(的品質)。這個路是自己走的,要走下去,遇到一些困難,(你要)迎難而上。你譬如像現在年輕法官參加工作在上海,首先遇到的,你要買房子,第二個你要結婚,第三個你要生孩子,你生了孩子以後,幫孩子怎麼選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些都是很煩惱的事情。但是應該說,這(些)個煩惱的事情,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職業、我們的法官(生涯)、我們的公正跟正義、我們的社會擔當,(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這些(困難)實際上都可以解決的,(只)是早解決、晚解決而已。
有些同志(跟我)很熟的,他說李院長,你70歲退休的時候,你不拉起來一個律師事務所嗎?(如果這麼做了)你肯定發財了。我說我可以發財,但是這個事我處於不方便的狀態,因為我是幾十年的法官,都認識我,我怎麼弄?只能說,想起你的社會擔當,(想)給一個社會留下一個公正和正義(的法官)。你既然選擇了法官(職業),就走下去。
主持人:李院長,您一生這麼多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我國的司法事業、法治事業,然後,選擇也已屆耄耋之年,我這裡有一張您們家之前三代同堂的照片,您現在再看到這張照片,能講一講您內心的感受嗎?
李國光:這張照片是我老父親70歲的時候照的一個合家歡,已經(有)30年了吧,三代同堂,下面最小的一個女孩子現在已經做媽媽了。我這張照片是我的傳家寶,(我)很珍藏的。我看到這張照片的感慨就是,我有一個好的家風,這是一個人做任何職業的一個基礎。這裡面我的兄弟姊妹連我(在內)八個,有法官,有律師,有醫生,有教師,有工人,他們都受了我家的家風(影響)。我的家風是什麼東西呢?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良的人;第二個要做一個強人,不怕苦難的人;第三個,要儘自己的可能,要(做一個)有點貢獻的人。儘管我可能是職位最高,但是你工人也應該有貢獻的,他們都是做了這麼一種(行為),做善良的人,做一個不怕困難的強人,(做)有社會責任的人,給社會確實要留點東西。所以,我的第二代都很好,第三代(也)都很好,都規規矩矩做人。
主持人:就像您跟您孫子的合影。
李國光:(《我的大法官之路》)這本書裡面,我也寫了結束語:給我孫兒的一個寄語,我想你應該做什麼樣的人。今天,我講的基本上就是這個。
主持人:好的,李院長,您今天最後再給我們年輕一代、青年法官,講一句您的期待或寄語吧。
李國光:我們現在的年輕法官,你們的責任很大、很重,中國的依法治國的責任,歷史地落到了你們的肩上。所以,我想第一個,你們要做一個好法官。這個好法官就是什麼呢?你辦任何案子,都是公平的,是正義的,讓社會感覺到,通過你感覺到,黨和國家的司法的陽光照到了每個人身上。第二個,要做一個讓人民群眾放心的法官。怎麼放心呢?人民群眾有訴求,到你法院來解決,不要去找什麼關係,就依靠你,(你就是讓人)很放心的法官。第三個,要做一個稱職的法官。這個稱職的法官是什麼呢?你有強烈的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就是通過你,把我們依法治國的擔子扛起來。
在這個時代,當一個法官是非常光榮的,我期望著每個法官都能這樣子就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