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一條以《14歲懂社會》這套書為主題,在上海七寶萬科店舉行了一場線下圖書分享活動:我們邀請來了讀庫的創始人兼主編張立憲老師,談一談他眼中的成人世界,以及《14歲懂社會》這套書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不能成為自己
人生有三大絕望,第一個叫不知道有自己;第二個叫不願意成為自己;第三個是不能成為自己。我們不妨做一個現場調查:這三個絕望中,哪個讓你最絕望?我們只能選一個,你會選哪個?「不知道有自己」的,請舉手。好,四個人。「不願意成為自己」的,請舉手。好,三個人。那剩下的都是「不能成為自己」的,這個和在北京的比例大致相當。
也就是說,不能成為自己,是最讓人痛苦的。
這可能也是大家感受最深的一種情況,也符合現在人的生活困境:身在此岸,心在彼岸,對吧?我擁有的並不是我想要的。
永遠處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中,我身處這個世界,卻嚮往另外一個世界。那為什麼「不能成為自己」的人佔比最高呢?為什麼大家老為此感到痛苦呢?這也就是為今天演講的主題,我是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些小小的思考,但我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做研究的,可能思考得也比較膚淺。
在此之前 ,我還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什麼條件都能滿足你,要什麼給什麼的情況下,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待會兒大家覺得我講得很乏味,不妨想一下這個問題。
你讀的書,讓你成為自己
拿我自己來說,我大部分人格、價值觀的形成,都是在讀書中養成的。
所以,現在的我可能並不是我,而是被許許多多書裡的觀念、故事塑造的我。在這裡 ,有兩本書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她前兩年在美國過世了。她的故事是這樣,因為年輕時在英國讀書,文革的時候她被誣陷為英國間諜,被關到監獄裡。獄友跟她說:「如果那些人打你的話,你一定要呻吟幾聲,告饒一下,這樣他們就不會太用力地打你。」後來,鄭念就試著求饒了一下,發現「哎呀太丟人了,我實在叫不出來。」於是,她寧可挨打,也不叫。
我當時看到這裡,就特別有感觸:對於有些人來說, 有些事情就是打死ta都做不到。
另一本是魯迅的《故事新編》,裡面有個小故事讓我印象深刻。說有個小夥子,性格寡淡,和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媽媽對他說:你都16歲了,你的性格這麼不冷不熱,這怎麼可以呢?你要改變你這種優柔的性情,為你父親報仇去。當時我都快26歲了,突然被他媽媽的這句話給觸動了,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有那種不冷不熱的優柔心情。我記得當時買一套《魯迅全集》要一百多塊錢,那會兒一個人的工資也就是一百多塊錢,就相當於現在花七八千塊錢買一套書。但我認為,有這麼一句話的影響,就很值。跟大家分享這兩個故事就是想說,其實我們很多時候讀書不是為了聽道理,而是告訴自己,在各種情形下別人會怎麼做,從而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形成自己。
讀書一定要趁早。年輕的時候讀的書,它真的能滲入到你的骨頭裡頭去,成為你自己。在北京的現場,有一個人說,「我之所以不能成為自己,是因為我每天要上班。」但我不這麼認為。工作只是你滿足溫飽的一個路徑。工作、老闆不是讓你痛苦的人,我個人認為,真正讓你受制於人的這個人,是那些聲稱對你好的人。比如,身處商業社會,總會有很多人給你製造焦慮感。告訴你「買這個對身體好、用這個對皮膚好」,給你製造各種消費的理由,哄著你高興,把你奉為上帝,然後把你口袋裡的錢掏出來。
再比如,我們的親人,大部分都是打著愛的名義對你進行綁架,希望你按照他們的意圖來生活。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除了買房之外,基本上大家只要有正當穩定收入,日常生活中錢應該都不是太大的問題。
即便你認為你必須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買房面前,無論是月入8000還是月入15000,都難免覺得發愁。既然大家都買不起,那也別再被它困擾了。
還有同學認為,我不能成為我自己,是因為我只能做我眼前這個事,我沒有別的機會。我生活中喪失了其他的可能。我認為,一個人只要走向社會、走向職場,就會出現兩種狀態:一是我找機會;二是機會找我。
我自己真正需要的機會是什麼?我覺得這一點可能確實很重要,就是我們確實受制於機會,但是其實機會並不少,只不過是太多都很類似,或者都處在同一個層面上,真正能夠讓我們完成那個驚人愉悅的機會太少。
臺灣有個詞叫同溫層。意思就是,你結識的、你每天相處的全是和你很像的人。這種人際關係自然是很舒服的,但它也有危險,它讓你越來越成為你自己,讓你很難接受那些讓你不爽的人和觀念。因為讓你爽的人你都忙不過來,何必再去搭理那些和你不一樣的人呢?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十幾歲的小朋友,他們已經高度固化了。任何讓ta不爽、不了解、不喜歡的東西,ta都難以接受、懶得接受。甚至說去了解一下,都覺得是給了對方很大的面子。
我認為我們應該在這方面有所傾斜,應該要去打破同溫層,警惕自己只能成為自己。如果在座的各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對許多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情,突然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對勁,然後盡力爬出它背後的邏輯,這就是一種智力上的冒險,是打破同溫層的一種嘗試。我們希望讓大家能夠體會到人生在世的複雜、衝突、困境。所謂的受制於人、受制於錢、受制於機會,本質上是我們受制於我們自己。當我們有了一個彼岸的想法時,真正的自己並沒有向彼岸靠攏,還被困守在此岸。我們不要被那些看起來很少的錢很困擾,不要被那些看起來很多的機會打擾,也不要被把你哄得高高興興、勸你來買這套書的我所誘惑。
只有自己能夠打破那些習以為常的偏見,努力成為我們自己。 現場互動
觀眾一:作為現場為數不多的70後之一,我目前的生活中遇到了一個困境。就是像我這個年紀,房子也買了,工作也相對輕車熟路了,我就經常會陷入一個沒有方向、沒有鬥志的狀態,產生一種「快樂是短暫的,無聊是永久的」的情緒。這套《14歲懂社會》,我之前是買來給孩子看的,結果還是自己看得比較多。因為我每天上班都要坐地鐵,結果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地鐵裡都是一些年輕的小夥姑娘,像我這個年紀非常少。再比如有一個周末,我參加了兩場活動,除了我是70後之外,其他的都是50後或者退休人員。我發現我的趣味和同齡人好像越來越格格不入,這該怎麼辦呢?
張立憲:總結一下,你的情況就是不能跟同齡人兼容。我們要擺脫一些傳統思維,你現在可能覺得你的生活很平庸,但是你要看到你生活中快樂的一面,比如你不愁吃穿,家庭圓滿,還有房子。另外一個就是,鍛鍊自己的分配能力,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的分配能力。當我們的思維不那麼一元化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它的理由,每個東西都有它的價值的時候,這個時候,做出取捨就變得更難了。
這時候,我認為只能用魯迅書裡的那句話:「我們不要讓自己不冷不熱的,要去改變這種優柔的性格,然後認命地為自己的抉擇負責。
觀眾二:我是衝著這個書名來的,《14歲懂社會》,但懂社會這件事,不應該是24歲、34歲的人做的嗎?為什麼這套書要14歲的孩子懂社會呢?
張立憲:對大多數人來說,直到上大學、大學畢業之後,才算走向社會。在此之前,你都處在家庭當中,處在強關係當中。所謂強關係就是,你所處的環境都是家裡人,這種強關係是天然存在的,是必須盡義務和責任的。但一旦我們走向社會,強關係就迅速變成弱關係。弱關係就是沒有人再有義務和責任幫你解決問題,誰也不欠你的。大多數人都是在走向社會那一瞬間崩潰的,在猝不及防中,迎來強關係向弱關係的轉換,沒有做好準備,沒有這種應變能力。這套書為什麼叫《14歲懂社會》呢?我就是希望,我們每個孩子,多少能了解一下爸爸媽媽溫暖懷抱之外的世界,為未來做好準備。
觀眾二:但我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還是很懷疑。14歲孩子面對的是學習、是中考,他們所認為的社會還是很美好的,為什麼要讓他們去接觸社會的絕望與悲哀呢?我看到這套書裡,有一冊的名字叫《不努力好像也沒關係》,我想問,在座有14歲左右孩子的家長,你們敢給自己的孩子看這本書嗎?
觀眾三:這個問題我很有發言權。我兒子今年12歲多了,我就把《不努力好像也沒關係》拿給他看。其實在我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都在給他買很多所謂「亂七八糟」、與學習無關的書。我就發現,他慢慢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收穫了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可能在內心裡有了他自己。比如有時我說他沒考好,他就會很堅定地說:「我也很難過,我在努力了,下次一定進步。」還有我父母、他外公外婆去世的時候,他面對屍體也很淡定,去撫摸、去幫他們穿衣服,甚至還說「人生就是這樣子,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大家都是這樣子。」對於教育這件事,我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看書,用閱讀去影響他,讓他以後有能力去面對這個社會。
張立憲:
這也是我的觀點,我們不要低估一本「壞書」對孩子的教化能力。比如這本《不努力好像也沒關係》,如果這本書真的宣揚偷懶不上進,孩子自己也會做出批判。一定要讓他讀到和常見價值觀有衝突的書,他自己會做出鑑別,有新的蛻變。
觀眾四:我沒有孩子,也沒有結婚,但我也看了這套書,有一種童年傷痛被治癒的感覺。我現在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該繼續做喜歡的編輯工作,還是屈服於經濟壓力,去網際網路行業。
張立憲:
自由都是有代價的。你的工作首先要養活自己,其次評估一下父母的承受能力。如果他們到了該生病的年齡,他們自己的經濟能不能承受?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再去享受自己。
14歲,是青春期裡重要的轉折點,自我意識爆發、對社會似懂非懂、對世界的困惑層出不窮……少年時期沒能解決的困惑,成年後會用另一種方式捲土重來。
這14本小書,對於正當年紀的小少年來說,可以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形成完整世界觀、找到自己。
對於已經告別14歲的大朋友們來說,讀完這一本本薄薄的小書 ,可能會獲得某種程度上的解答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