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人體內,胰島細胞能夠根據血糖變化和生理需求來調節胰島素的分泌,且機體各組織對胰島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從而維持自身的血糖穩態,這對於保護各種重要器官如腦、心臟等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進餐後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抵抗(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以及血糖吸收後轉化為糖原等過程受阻等問題,從而容易引起血糖波動現象。此外,不合理的藥物使用、胰島素劑量過大或藥物間相互作用,也均有可能導致血糖波動的發生。
很多研究表明,血糖波動與多種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如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等的發生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1-4]。
為了預防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發展,在糖尿病的治療中,不僅要注重血糖的控制,還要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儘量減少血糖波動,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後。
對於易發生血糖波動的糖尿病患者,應當通過教育、膳食、血糖監測和合理用藥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管理,從而最大程度減少血糖波動的發生[5]。
1) 均衡飲食,儘量避免食用引起餐後血糖劇增的食物。
2) 選擇與生理胰島素分泌模式相近的胰島素:基礎胰島素建議選擇長效胰島素,能較好地模擬人基礎胰島素分泌,作用平穩而持久,從而維持空腹血糖的穩態;而餐時胰島素則建議選擇吸收快、達峰快、更好模擬餐時胰島素分泌的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從而快速降低餐後高血糖,如谷賴胰島素。
參考文獻
1.實用糖尿病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N Engl J Med. 2009, 360(2): 129-139.
3.N Engl J Med. 2005, 353(25): 2643-2653.
4.Diabetes. 1995, 44(8): 1577-1589.
5.實用糖尿病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4M編碼:SACN.GLU.19.08.10719 有效期至2021年1月
非廣告用途,僅供相關醫學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