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原諒我拍的菜遠沒雜誌上的看起來那麼有食慾。
我手中是Lucky Peach今年10月剛出的全新美食書:Lucky Peach Presents 101 Easy Asian Recipes,美國Amazon等可直接快遞中國。
全世界在早上8點都吃什麼?從大阪到南極(他們是怎樣將雞蛋保鮮8個月的);去中亞探訪冬蟲夏草的故事,而墨西哥Tulum叢林路上的熱門餐廳背後又是什麼樣的主人?《Lucky Peach》是你見過最帶勁、最野路子、最死磕的美食雜誌。每期一個主題,每個主題不說透,只講最有點也最有趣的,從「路邊攤」到「節日大餐」……
這個全球最成功的美食雜誌背後是影響了全美飲食潮流的3個人。通過十幾個Email的不懈聯繫,我終於在舊金山《Lucky Peach》美國西岸辦公室採訪到了創始人Chris Ying。為啥叫「Luck Peach」呢?而不叫Lucky Apple, Lucky Banana……答案在文中。
● ● ●
照起來有點像回事,但實際非常狹窄的樓內二層就是Lucky Peach辦公室。
SS=孫賽賽
CY=ChrisYing
SS:能給我們先講講你在《Lucky Peach》之前的經歷嗎?
CY:做《Lucky Peach》之前,我大學裡做了4年的廚師,然後在一家叫《Mc Sweeney's》(只有重度雜誌癖的人才知道這本高冷雜誌)的獨立雜誌工作了差不多6年的時間,後來我就認識David Chang和Peter Meehan了,他倆帶我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美食世界,然後就一拍即合的做了這本雜誌。
SS:為什麼當初會做廚師呢?你在大學學的是烹飪專業嗎?
CY:不是啊,我上大學時主修的是英語,跟烹飪沒有一毛錢關係。我被當時很優秀的美食雜誌所影響,感覺能做菜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兒,再加上我又愛吃,還有個原因,我覺得廚師特別受女人的歡迎。哈哈。
SS:真有你的,那在《Mc Sweeney's》雜誌工作的時候是一種什麼體驗呢?
CY:正巧,昨天我還和Peter聊起這個呢,我在那兒學到了所有相關的出版、編輯、設計等知識。在那兒的經歷,對現在的我影響很大,雖然那會兒很瘋狂,但是我很慶幸自己在20多歲的時候在那裡工作過。
Lucky Peach的THE PLANT KINGDOM專輯講了你不知道的植物的那些事兒,告訴你有哪些植物能吃能看能種植。
SS:為什麼是瘋狂的呢?
CY:首先它的設計很獨特,你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它與眾不同,每一本的設計全都不一樣,內容也是。而這需要大量創意和人工,但作為獨立雜誌來講,缺的就是人。所以,在那兒的時候,每個人都要做所有的事情,而不是一個人負責設計,一個人負責寫稿,一個人再負責其他事情的這種模式。現在,在《Lucky Peach》也一樣,每個人都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心血和時間。
SS:《Lucky Peach》的名字是誰起的呢?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CY:它是從一個日文詞「momofuku」(日文「幸運桃子」的意思)翻譯而來的,這個詞同時也是David Chang著名餐廳的名字。我們聚在一起想過很多雜誌名,但最愛的就是這一個了。
紐約momofuku餐廳的酒吧ssam bar幾乎每天都這樣熱火朝天。
SS:你和你的合伙人為什麼沒有聚在一起開餐廳反而是做起了雜誌?你們又是如何分工的呢?
CY:哈哈,問得好。David和Peter一起做過「momofuku食譜」,被紐約時報評為銷量冠軍。他們關係非常好,也很享受在一起工作。我和他們是在為《Mc Sweeney's》做一期選題時認識的。他倆也很喜歡《Mc Sweeney's》。我們聊了很多,關於出版業,美食,音樂,藝術等等。他倆真的給了我很多啟發,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意識到美食雜誌原來還有這麼一種做法,而不是很窄的只談如何做菜。這之後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吧,我們一直都想再合作,後來正好有個機會,他們就問我要不要一起來做一本雜誌,我滿心歡喜,立刻就同意了。
SS:雜誌成立後,你們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
CY:大約是在2011年的時候,我們開始做第一期雜誌。最開始的很多設計,和概念都和《Mc Sweeney's》很像。我們不像傳統的美食雜誌,會花大量大量的篇幅去介紹某個食物,或者在影棚拍攝某個人物。這些也不是我們所擅長的,說實話,當時也沒這些資源。所以我們決定揚長避短,保持我們粗糙但搞怪的調子,從插畫到攝影和文章,到處都充滿了自由精神。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就是繞開那些我們不擅長的,抓住自己原有的方向。
吃貨成人版的以夢為馬,驚悚漫畫講美食,腦洞也是夠開的
SS:你們的讀者是哪一個群體呢?
CY:我們的讀者群非常廣泛。這本雜誌不是做給那些只想知道如何在家做菜或者哪個餐廳好吃的人。而是給那些真正熱愛美食,關心美食背後的種種文化的人們看的。
Lucky Peach少有的清淡口味,雜誌社成員全體出逃去探索旅行意義。他們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永遠不要忽視任何事,你瞧不上的路邊攤可能就是錯過的美食。
地中海美食家AnissaHelou 給你上節生物課《單峰駝和雙峰駝哪只更好吃?》
遊遍中東的Helou老師說駱駝肉是又幹又鹹的,Damascus的小攤主是又貧又好客的。
SS:那你們的發行量從開始到現在有什麼變化呢?
CY:一開始的時候印了8000本,當時我覺得這也太多了吧,肯定賣不完的。但沒多久,我們就賣光了,甚至還不得不加印了兩三次,最後總共賣掉了差不多75000本。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我們甚至都沒花太多心思在推廣上,可能和David的品牌效應有些關係,不過這還是讓我感覺有點不可思議。現在,我們的發行量穩定在10萬本。但實際的讀者群早已超過了這個數字,尤其是我們的網站上線後,流量也一直很好。
我們都是節日狂人!看看美國甜品女王Dorie Greenspan的聖誕甜點,每道甜品都跟大家分享了詳細的作法,一盎司焦糖,兩顆草莓·····食譜讀著讀著都要流口水了,好想過聖誕節!
SS:你覺得這樣的成績算是商業上的成功了嗎?
CY:我覺得,作為一本獨立雜誌,《Lucky Peach》已經創辦了4年半的時間,發行了17期的內容。這本身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了,在獨立雜誌界非常的罕見,並且它還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上升,而其他很多雜誌卻在漸漸暗淡,甚至徹底隕落。所以,我對《Lucky Peach》現在的表現很滿意。
SS:你們的封面都挺有個性的,比如第一期完全是張死雞的?
CY:最開始,我們的封面都是很直接,甚至說有點嚇人的死動物,很生猛的肉類照片。但逐漸的我們嘗試使用越來越多的插畫去表達更多更深的含義。封面上手寫的標題也是我們的一個標籤。有趣的是,最近幾期我們開始嘗試簡約,乾淨的封面風格的時候,一些其他主流美食雜誌反倒開始使用手寫字體,還挺逗的,哈哈。
典型的Lucky Peach風格封面。這期名叫"Sweet Spot」,裡面告訴你如何把握食物最鮮美的時刻。比如水果應該放到什麼時候吃,以及到底應該在什麼時刻殺掉一條魚才最鮮美。
SS:你們怎麼決定每一期要放什麼內容進去呢?
CY:每一本雜誌都會先有一個大的主題,這是我在《Mc Sweeney's》時學到的高招。因為認得創意在一定的框架下,才能發揮到極致。像我們雜誌,我不可能把關於美食的方方面面都寫清楚,所以倒不如專注於一點,然後把它做精做透。
這期American Food封面風格同樣驚人,裡面大聊特聊美國各地的食物,對那些覺得美國本土除了熱狗和漢堡沒有別的食物的人尤其有用。同時還給想上手做的人提供了跟大廚討要的秘方。
SS:那目前為止,你認為哪一期是最精彩的?
CY: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第一期是非常成功的,我只剩一本了,到現在你都可以在eBay上看到拍賣它的人。從內容角度上看,我覺得每期都很棒,看到這些雜誌在一起,我會感覺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且有意義的。
Lucky Peach的創刊封面就是這麼嚇人、直接的整隻雞。當期主題是「拉麵」,David和Peter大肆吃過東京各種拉麵檔,肯定很好看,可惜這期賣光了。
SS:我看到每本雜誌的厚度都不太一樣,你們沒有固定的頁數嗎?
CY:之所以厚度不同,主要是因為採用的紙張和印刷工藝會有些區別,比如講「拉麵」的那一期,我們還出了個繁體中文版的。基本上,我們現在會控制在140頁以內,因為我們覺得這樣一個閱讀量更適合我們的主要讀者。
辦公室氣氛輕鬆,熱絡。
SS:你覺得美國哪個城市的食物最特別,最值值得一試呢?
CY:這取決於你住在什麼哪兒。紐約,肯定是當仁不讓的美食帝國,在哪兒你可以品嘗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但另一方面,美國任何一個州的BBQ都比不上德州的。這也是在美國做媒體的特點之一,去到不同的城市,感受到的幾乎是異國的文化,彼此差別很大。不過我們也同樣重視全球的美食文化,比如下一期,我們就會打算做一個「8am, somewhere」 (全球各地的早餐)的專題。
這就是他們說的早餐專輯,全世界各地的早餐都能看到,希望用這期喚起人們對早餐的熱情,光看封面我就已經被喚醒了。
SS:我等不及想看了,我特別喜歡你們搞的Mission Chinese food……
CY:Mission Chinese food是我幫Danny Bowien(美國又一名廚)一起開得餐廳,起初只是他們非常想嘗試做「pop-up」的餐廳,所以我們找準了一家沒什麼生意的中餐館叫「廬山小館」,問他們可不可以把地方租給我,讓我們做幾個菜,暫時變成我們的餐廳,但是不改變它的裝修和招牌等。那人可能覺得我們腦子燒了吧,但還是答應了,因為是中餐廳的環境,所以我們就順其自然開始在那裡做新式的川菜,沒想到一下子就火了,美國人迷上了這種他們從未嘗過的「麻辣」口味,現在我們在紐約和舊金山各有一家店,也吸引無數名人,比如Martha Stewart等,Danny前些日子還上了《The Tonight Show》(美國著名晚間脫口秀)跟Jimmy介紹我們新出的菜譜書——《The Mission Chinese Food Cookbook》。
Chinatown特輯講述了中國菜離鄉背井來到美國後的「鄉愁」,從東岸到西岸,雜誌社的人吃遍了美國的Chinatown並告訴你結果,他們甚至還告訴人們如何玩轉中國式酒局。
SS:我去過你們在紐約那家,真的很不錯,就是要排很久的隊,下次報你的名字是不是可以直接進去了?
CY:行啊,哈哈,下次要去先給我發個郵件。
SS:你覺得《Lucky Peach》有改變別人的生活嗎?
CY:說改變別人的生活可能有點太大了,但有件事是我一直很自豪的。很多餐廳和廚師在被我們報導後,為更多人所認識了。這可能與我曾做過幾年廚師有關係,我總是覺得我自己是他們的一員,所以《Lucky Peach》成長到現在能為餐飲行業做點事,讓我感到很欣慰。
廚師經常是Lucky Peach的關注點,這是他們做的相關專題的第二彈。不但封面和正統雜誌做廚師專題不同,內裡也很特別,採用了刊中刊的形式,噢,他們還採訪到了傳奇的糕點師傅Claudia Fleming。
SS:你們《Lucky Peach》的下一步規劃是什麼?Lucky apple?
CY:哈哈,我們打算拓展更多的平臺,比如已經上線的網站,食譜也在出,將來還打算做電視節目。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意願,我們整個團隊,包括David, Peter和其他設計師等等都對多種媒介平臺感興趣,我們很希望能把《Lucky Peach》做得更大。
這簡直是愛雜誌人的寶庫,我眼睛都離不開這門口的柜子了,全是Lucky Peach過刊,還有他們出的美食書。
SS:說到Cook Book, 為什麼美國人這麼喜歡食譜類的書啊,書店裡特別多,中國就少一些,也幾乎見不到誰對照著書做菜的,你們的食譜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CY:我首先要感謝這些買食譜的人,哈哈。我認為之所以美國人喜歡買食譜是因為,人們被某個廚師,某種新的做菜風潮所吸引。像David和Peter寫的《Momofuku 》就不光是教你如何做菜,而是包含了很多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在裡面,很多人買這書也不是為了對照著做一頓飯而是放在那兒偶爾翻一番,感受一下別人的生活哲學。至於我們的食譜,有很特別的,比如把十幾頁的內容做成拼圖。也有很簡潔,很實用的。這與我們的成長也有很大關係,最開始我們仨只是一群不那麼著調的青年,現在Peter都有兩個女兒了,他得在家做飯給她們吃,所以我們的作品也有所變化。
Lucky Peach關於Obsession的特輯裡,每個人都誠實袒露了對某種食物的沉迷,漢堡、披薩、墨西哥卷,就好這口!甚至他們還探索了 James Bond 先生熱愛什麼食物……
SS:真有意思,好了,最後一個問題,你們辦公室怎麼還做菜呢?是意面醬嗎?
CY:不是的。
SS:你是故意在我的讀者面前羞辱我嗎? -_- !
CY:哈哈哈,那的確看起來挺像意面醬的,不過那是一種特殊的猶太菜,那是我們和大鯊魚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因為這道菜和他的名字諧音)合作的一個特殊的專題,我們還把他的鞋拿來,準備拍一些照片,你可以看看。
在辦公室邊工作邊做菜邊吃是一種什麼體驗,你看小編樂的。
SS:真大啊
CY:是啊,跟我的小臂一樣大了。
SS:你們就在這裡做好了直接拍攝嗎?
CY:今天是的,有個攝影師等下就來,但我們也會去不同的地方拍,道具也是千奇百怪。
SS:期待你們的下一期雜誌,跟你聊的很開心,我都餓了。
CY:謝謝,我也有點餓了,哈哈
感謝北京柏悅酒店提供視頻拍攝場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賽LaVie的故事,或是認識賽LaVie的朋友們,你可以添加賽LaVie的微信:sailavie。添加時,請寫上你的個人信息:姓名+從事行業+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