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廣州的街內響起:「買爛野,收買爛野,收買爛銅、爛鐵、爛梯煲…」
大家還記得過去騎著三輪車穿街走巷唱著「收買爛嘢」的「收買佬」嗎?現在想再也不會聽到這樣的叫喊聲了。
如今的「收買佬」,再不用遊街穿巷或蹲在社區「喊破喉嚨」苦等回收廢品了;都是各家自提去或打電話來收走。
小時候,家中不時存了好些日子的報紙、紙皮,不再看的書、雜誌等,爸爸或媽媽整理好後,用紅色的尼龍繩捆好,等哪天誰家聽到外面叫喊「賣爛嘢」,或看見「收買佬」來了。鄰裡都提著整理好的廢品走到樓下,把手上這堆東西賣掉似的。
「收買佬」拿出秤砣,不停地撥動,能賣得個七八塊錢,也算是一份小小的生活補貼。由於這錢不在家庭固定支出裡,所以家長一般將賣廢品的收入分給孩子們用的多。
聽爸爸說他們那一輩人,他們零花錢多少基本都與賣廢品有關。那時牙膏皮、玻璃一類的也是能賣錢的。而沿街叫賣的「買爛野,收買爛野」吆喝聲,一聲聲遠去,最終停留在記憶中。
而現在的廣州城,老城區不斷改造,住老房子的人越來越少了,巷道裡,再也不看到小孩放學做遊戲,穿街過巷再也很難聞到做飯傳出的香氣了,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變遷。
有時候想,社會發展真的是一個很奇特的事情,有形的實體被拆除,這種拆除是連根拔起的,而那些沒有實體的無形記憶,如:聲音、小買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被拔除,也不敢說這是好和不好。
偶然聽到一聲,「買爛野,收買爛野」仿如時光倒流。拿廢品變零花錢的快樂與緊巴巴的日子,也成為一段集體的回憶。
社會富裕了不再重視「買爛野」,殊不知地球資源十分有限,資源的再生利用已成為全社會研究的主題,與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