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大概是最不稀有的保護植物吧。別說鄉村野地了,連奧森等城市公園裡都很常見。
【 野大豆 Glycine soja 】豆科 >> 大豆屬
野大豆,豆科大豆屬,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是我國II級保護植物。雖說是保護植物,但野大豆一點也不「稀有」,前面也說了,隨處可見。
不同於栽培大豆,栽培大豆是有一定直立性的,能靠自己站起來。但野大豆是纏繞藤本,必須爬在什麼東西上。
奧森路邊的柵欄上、植物上就纏繞著很多野大豆。
但奧森的野大豆是相當不起眼的。纖弱的莖,細小的花朵和種子,好在三小葉複葉辨識度稍高一些,不然很難把它從路邊草叢裡揪出來。
五六月份是野大豆的花期,紫色小花可稱微小。花雖小,但豆科特徵俱全。
等到九十月份,豆莢就成熟了。
成熟後的豆莢長一釐米左右,上長滿了黃鏽色毛,挺扎手。完全成熟後,顏色變得烏黑。隨後開裂成兩瓣兒,把其內蘊藏的2~3枚種子甩了出去。
一般認為,野大豆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大豆的祖先。
《中國植物志》裡寫到:大豆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通常被認為是由[豆勞]豆 Glycine soja 馴化而來,現知約有1000個栽培品種([豆勞]豆就是野大豆)。後來的一些研究對大豆、野大豆做了基因組測序,也為這一說法提供了佐證[1]。
我國有悠久的大豆栽培歷史,把種子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野大豆,馴化成如今的大豆,我無法想像這之間的過程。
據吳文婉等人的統計,距今9000~7000年前先人就開始利用野生大豆屬植物。而從距今5000~4000年的龍山時代開始,考古中發現的大豆屬種子就出現了明顯的馴化特徵。[2]
[2]摘自古代中國大豆屬 (Glycine) 植物的利用與馴化
不單是種子大小發生了變化。前面也說道,野大豆豆莢成熟後就會崩裂開,甩出種子。栽培大豆豆莢就不容易自然崩裂。
這大概是因為,人類栽培大豆的時候需要採集豆種,豆莢會自然的崩裂品種種子不容易被採集,就逐漸被淘汰。
當然栽培大豆與野大豆的差異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分析。
↑注意這張是兩型豆
在野外,還有一種豆科植物 兩型豆 Amphicarpaea edgeworthii 容易與野大豆混淆。花期兩者容易辨別,另外兩型豆的種子沒有這麼多毛。
雖然野大豆隨處可見,但作為大豆的祖先,文明的見證者,我覺得將它位列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還是有道理的。況且,「稀有」也不是評定保護與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Singh R J, Hymowitz T. The ge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ine max (L.) Merr. and G. soja Sieb. and Zucc. as revealed by pachytene chromosome analysi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8, 76(5): 705-711.
[2] 吳文婉, 靳桂雲, 王海玉, 等. 古代中國大豆屬 (Glycine) 植物的利用與馴化[J]. 農業考古, 2013 (6): 1-10.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