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腦卒中需要對卒中防治的各個環節進行幹預,包括公眾對卒中疾病的認知、縮短120急救運轉時間、規範卒中急性發作期的救治及後續康復治療、構建標準化的卒中中心資料庫,推進區域化卒中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工作等。只有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和多方支持下,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符合中國實際的卒中防治模式。」
10月29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卒中日」。在由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臨床神經醫學中心主辦的「東方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大會」上,大會主席、長海醫院腦血管外科主任劉建民發出了上述呼籲。
溶栓率低與DNT時間長密切相關
我國第三次國民死因調查結果表明,腦卒中已經上升為中國第一位死因,是成人致殘的第一位病因。近二十年的監測結果顯示,腦卒中年死亡人數逾200萬,年增長速率達8.7%。卒中除了高死亡率,還具有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嚴重威脅國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質量。
事實上,我國卒中疾病救治低的原因並不在於醫療技術。
據介紹,目前最有效的急性卒中救治方法就是快速血管再通(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發病4.5小時內也被稱為「黃金時間」。但中國卒中疾病的整體溶栓率僅為2%~3%,這與DNT(Door-to-Needle Time)時間過長密切相關。
而造成DTN時間延誤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患者發病後由於缺乏認識或症狀輕微未能及時就診,造成院前延誤;二是患者到達醫院後,由於就診流程繁瑣、排隊時間較長而造成院內延誤;三是卒中疾病涉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和急診等多個學科,但我國現有的醫療體系,學科的條塊界限明晰,院內跨學科的合作變得更為挑戰。
打造卒中「全生命周期」關護閉環
那麼,一個理想的卒中中心應該是什麼樣呢?長海醫院院長鍾海忠表示,該中心不僅掛號首診、血液檢查、影像科檢查、內科用藥、血管內治療、多學科會診、外科手術等多個環節通過構建「綠色通道」全部打通,而且還要打通院前急救和院後管理,真正形成一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關護閉環,即:從健康管理和疾病預警、院前急救、院內綠色通道、診斷和治療、神經重症監護到卒中康復和二級預防的每一個環節,人員、設備、數據都要被實時連接起來,通過智能互聯,為患者提供「無縫連接」的關護,從而搶得了時間、實現更精準的診療、更好的術後和康復管理。
為此,早在2013年,長海醫院就從全院12個科室中抽調精兵強將,科學重組,混編了神經內外科、影像科、血管外科等60多名醫生,成立了完全獨立跨學科的腦血管病中心。通過打破科室間壁壘,採用一站式的卒中急救流程。到2017年,該中心DTN時間已穩定在20分鐘。
不僅如此,長海醫院還積極牽頭建設區域化、立體化、同質化腦卒中預防與救治網絡,打造覆蓋上海東北部的60分鐘腦卒中黃金救治圈,並將並將經驗推廣到全市甚至全國。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作為在心腦血管領域擁有覆蓋「健康關護全程」的整體解決方案的飛利浦公司,未來將與長海醫院更加緊密合作,在中國真實的臨床情境下,積極地發展以互聯科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共創「卒中疾病全程關護解決方案」,推動中國卒中疾病整體防治水平的提高。
『醫問醫答』由中國科學報社運營
ID:qawenda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郵箱:ykb@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