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卒中疾病救治低不是因為醫療技術,而是與DTN時間長密切相關

2021-02-15 科學號

「抗擊腦卒中需要對卒中防治的各個環節進行幹預,包括公眾對卒中疾病的認知、縮短120急救運轉時間、規範卒中急性發作期的救治及後續康復治療、構建標準化的卒中中心資料庫,推進區域化卒中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工作等。只有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和多方支持下,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符合中國實際的卒中防治模式。」

10月29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卒中日」。在由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臨床神經醫學中心主辦的「東方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大會」上,大會主席、長海醫院腦血管外科主任劉建民發出了上述呼籲。

溶栓率低與DNT時間長密切相關


我國第三次國民死因調查結果表明,腦卒中已經上升為中國第一位死因,是成人致殘的第一位病因。近二十年的監測結果顯示,腦卒中年死亡人數逾200萬,年增長速率達8.7%。卒中除了高死亡率,還具有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嚴重威脅國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質量。

事實上,我國卒中疾病救治低的原因並不在於醫療技術。

據介紹,目前最有效的急性卒中救治方法就是快速血管再通(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發病4.5小時內也被稱為「黃金時間」。但中國卒中疾病的整體溶栓率僅為2%~3%,這與DNT(Door-to-Needle Time)時間過長密切相關。

而造成DTN時間延誤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患者發病後由於缺乏認識或症狀輕微未能及時就診,造成院前延誤;二是患者到達醫院後,由於就診流程繁瑣、排隊時間較長而造成院內延誤;三是卒中疾病涉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和急診等多個學科,但我國現有的醫療體系,學科的條塊界限明晰,院內跨學科的合作變得更為挑戰。

打造卒中「全生命周期」關護閉環


那麼,一個理想的卒中中心應該是什麼樣呢?長海醫院院長鍾海忠表示,該中心不僅掛號首診、血液檢查、影像科檢查、內科用藥、血管內治療、多學科會診、外科手術等多個環節通過構建「綠色通道」全部打通,而且還要打通院前急救和院後管理,真正形成一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關護閉環,即:從健康管理和疾病預警、院前急救、院內綠色通道、診斷和治療、神經重症監護到卒中康復和二級預防的每一個環節,人員、設備、數據都要被實時連接起來,通過智能互聯,為患者提供「無縫連接」的關護,從而搶得了時間、實現更精準的診療、更好的術後和康復管理。

為此,早在2013年,長海醫院就從全院12個科室中抽調精兵強將,科學重組,混編了神經內外科、影像科、血管外科等60多名醫生,成立了完全獨立跨學科的腦血管病中心。通過打破科室間壁壘,採用一站式的卒中急救流程。到2017年,該中心DTN時間已穩定在20分鐘。

不僅如此,長海醫院還積極牽頭建設區域化、立體化、同質化腦卒中預防與救治網絡,打造覆蓋上海東北部的60分鐘腦卒中黃金救治圈,並將並將經驗推廣到全市甚至全國。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作為在心腦血管領域擁有覆蓋「健康關護全程」的整體解決方案的飛利浦公司,未來將與長海醫院更加緊密合作,在中國真實的臨床情境下,積極地發展以互聯科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共創「卒中疾病全程關護解決方案」,推動中國卒中疾病整體防治水平的提高。

『醫問醫答』由中國科學報社運營

ID:qawenda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郵箱:ykb@stimes.cn



相關焦點

  • 傳經送寶:生命活水醫療集團卒中中心區域內培訓——廬山站
    唐尤佳表示,利用卒中中心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實現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無縫對接,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打造一條生命搶救快車道。我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講座培訓、巡回醫療、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等方式與廬山市人民醫院展開合作,規範救治流程、技術延伸到合作單位,規範化培訓機制,建立起急性腦血管意外救治「綠色通道」,形成區域性的急救網絡,實現卒中患者的區域協同診療、快速診斷轉運,充分發揮我院三大中心協同救治結合的優勢,從而縮短患者的救治時間,降低死亡率,提升區域整體診療水平救治水平。
  • 【卒中地圖】朝陽市卒中急救地圖發布會在我院召開
    9月24日上午,朝陽市卒中急救地圖發布會在我院外科樓四樓多功能廳舉行。朝陽地區二級以上醫院分管卒中工作副院長、神經內外科負責人及卒中急救地圖管理員參加了會議。啟動儀式由我院醫務科副科長趙晶主持。      據介紹,卒中急救地圖致力於實現「三個1小時」的急救時間窗,即發病到呼救不超過1小時,院前轉運不超過1小時,入院到給藥不超過1小時。
  • 世界卒中日 | 站穩了,別招「風」
    卒  中俗稱「中風」,又稱為腦血管病,被稱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你對卒中了解嗎?這是一個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四高」疾病。腦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疾病。
  • 醫體融合 預防卒中
    10月28日-30日,西電集團醫院神經內科在第15個「世界腦卒中日」開展義診宣傳周活動,宣傳普及卒中防治知識,為腦血管疾病病人提供義診服務。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是「醫體融合,預防卒中」;口號是 「科學運動,健康生活」。旨在倡導運動與醫學防治相結合,更好地防治卒中。
  • 醫體融合 預防卒中——高血壓科2020世界卒中日義診活動
    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個「世界卒中日」。
  • 十堰組建3支醫療團隊,全力開展救治工作!
    第二支援團隊: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由市人民醫院牽頭。第三支援團隊:國藥東風總醫院、國藥東風茅箭醫院、國藥東風花果醫院、市職防院,由國藥東風總醫院牽頭。二、時間安排對口支援工作自2020年1月25日中午開始,由第一支援團隊開始對口支援市西苑醫院,每次兩周,三個支援團隊依次循環輪流。
  • ISC 2016:腦掃描確定卒中發病時間後行藥物溶栓是安全的
    在卒中清醒人群和不能確定症狀是何時發生的人群中,研究人員認為有15%-30%沒有使用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專家指出這種藥物只有在卒中發生後4.5小時內使用才有效。在周五的美國心臟病協會國際卒中大會上,報告了一個小型研究,研究人員使用精密的腦掃描成像來確定「未被注意到」的卒中的發病時間。這是美國研究人員首次使用MRI技術來評估卒中發生時間。
  • 【世界卒中日】腦卒中宣傳 我們在行動——中心醫院開展世界卒中日主題宣傳活動
    10月29日是第15個「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醫體融合 預防卒中」,口號是「科學運動,健康生活」。上午9時,大石橋市中心醫院在站前廣場開展了「世界卒中日」的主題宣傳活動。為了提高市民對腦卒中的認識和防控意識,大石橋市中心醫院三十多名醫護人員在護理部張玲主任和腦卒中哈崇主任帶領下走上街頭,向市民宣講腦卒中疾病防治知識,讓廣大市民了解腦卒中的病因、危險因素以及如何通過健康生活方式防控腦卒中。同時,向市民免費發放宣傳資料、握力器和簡易藥盒等。
  • 【民生】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啟動 9種重大疾病貧困患者可獲救助
    6月12日,記者從市衛生計生委獲悉,我市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已經啟動,9種重大疾病的農村貧困患者納入專項救治對象,並可享受多項健康扶貧待遇。為全面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大病患者醫療保障水平,切實減輕農村貧困大病患者費用負擔,確保2018年完成農村貧困人口重大疾病集中醫療救治任務,我市出臺《南陽市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蔡錦軍檢查督導疫情防控與醫療救治工作時強調 抓嚴抓細抓實防控工作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月18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指揮部指揮長蔡錦軍檢查督導疫情防控與醫療救治工作。他強調,要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和更科學的態度,抓嚴抓細抓實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築牢疫情防控堅實防線,織密醫療救治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冬季心腦血管疾病易發作,定期輸液能預防疾病嗎?
    心腦血管疾病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洪水猛獸」一樣的存在,中國每天都有很多人死於心臟病,主要原因就在於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很突然,若沒有得到救治,生命就可能會受到威脅
  • 風物長宜放眼量:協和老年科舉辦「醫養結合新模式」講座
    協和老年醫學科劉曉紅主任及來自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醫學科的陳亮恭教授就相關內容作了精彩介紹。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劉曉紅主任介紹了協和老年醫學團隊在探索醫養結合及整合醫療模式方面的嘗試與收穫。在近年的發展中,以僅10人的團隊而不懈努力,推出網絡版老年綜合評估、遠程醫療網絡,老年科技(caretaker),並參與建立中期和長期照護基地。
  • ECRI發布最新2020年度十大醫療技術安全隱患
    讓我們來看一下2020年度十大醫療技術安全隱患分別是哪些ECRI稱,不良事件最常見的原因是縫合器的錯誤使用而不是設備故障,其後果可能是致命的。這些錯誤使用包括:選擇錯誤的縫釘尺寸;釘在過厚或者過薄的組織上;釘過了或者釘在其他器械或手術鉗上。根據FDA數據, 2011年至2018年,共有412起與外科縫合器和縫釘有關的患者死亡事件。
  • 湖南省先心病篩查救治患者批量就診,困難家庭免費救治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媛 實習生 沈書羽)有一種新生兒疾病的治癒機率達到99.5%以上,治癒後患者便可恢復和正常人一般,這就是先天性心臟病。今日,湘陰縣12名疑似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來到湖南省兒童醫院就診,醫院專為其開通綠色通道進行心臟彩超複查和進一步診斷。
  • 我國結核病死亡率穩步下降 終結結核病流行還有幾步?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疾控中心等相關部門正在夯實結核病綜合防治模式的基礎,基層醫療機構在抗擊結核病上防控作用逐步凸顯。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結核病綜合防治模式,以及結核病診療規範和指南,近幾年都在逐步健全。要發揮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作用,幫助肺結核病人,特別是耐藥結核病人規律地按時服藥。
  • 精準醫療:概念很美,現實很冷
    雖然精準醫療本身不是一個新事物,但目前基因技術的發展加上網際網路帶來的大數據爆發為啟動精準醫療帶來了新的機會,因此政府開始扶植這個領域。但是,除了看到新概念帶來的利好,精準醫療面臨的環境仍然是現實而甚至有點殘酷的。精準醫療到底精準不精準?到什麼階段能用於臨床治療和用藥?如何去規範使用?人才從哪裡來?誰來付錢?美國市場爭論得最多的就是:精準醫療是否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