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文
八十年代初時,臺灣音樂創作人羅大佑就創作了一首讓人十分震撼的歌曲,《現實七十二變》,「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儘管這首歌批判的是當時的臺灣社會現實,但在現在聽來依然可以感受到與現實的衝撞,而在閃爍迷離的都市華燈下,多少人依然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現實困擾或問題之中,最典型的便是抑鬱症、妄想症等。素有電影界的「鬼王」之稱的彭發,再度關注當下青年的「妄想」問題,結合自己最為拿手的懸疑驚悚題材而創作出這部《妄想症》。
按照現代化醫學的說法,妄想症指的是抱有一個或多個非怪誕性的妄想,同時又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症狀。妄想症很多時候是存在於一個人的腦海裡,表面上看可能這個人與常人無異,但嚴重時則可能會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影片《妄想症》便是採取的九十年代港式驚悚片所推崇的三段式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三個截然不同的妄想症患者的世界:林依和男友孫偉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著地下戀情時,有一天卻被警察告知其實孫偉已經死亡多時;辰所住的樓房的對面,每晚都會出現同一頻率的燈火,而與她夜夜燈火對談的男生似乎有著難以言說的秘密;而獨自居住的劉一豪時常看見或聽見對樓傳來的女子慘叫求救聲,當他打電話報警而警察到來時卻發現那裡空無一人……
在喧囂的都市生活的掩蓋下,卻是很多顆孤獨的心靈,而在一個人陷入孤獨時,又容易產生對於外界的妄想。而「鬼王」彭發關注的,便是這些都市孤獨心靈群體的內心世界。比如第二個故事裡洪辰扮演的女主角辰,便是因為失戀而將自己關閉在狹小的家裡,但內心的難以慰藉的孤獨,又使得她每天晚上都會用手電筒示意對面的住戶,希望能夠得到一個青年男子的回應……而周柏豪扮演的劉一豪則是一名重度的失眠症患者,也一直被心魔所困擾,心魔便幻化出對面的呼救聲回應他那難以排解的孤獨與無助……
眾所周知的是,內地的電影審查制之下影片裡不能出現「鬼」,但懸疑片與恐怖片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在氣氛的營造與渲染上。擅長於渲染驚悚氣息的彭發在本片裡也將自己的影像特色發揮到極致:一閃一閃的手電筒燈光,在寂靜的黑夜裡顯得那麼的孤單,從而渲染出人物內心的孤獨感,而空曠樓房傳來的女子的求救聲,既帶給人一種難以言狀的驚悚、無助,但也折射出內心的孤獨無助。這點就已經讓影片勝過於大部分的國產驚悚或恐怖片,後者很多時候是通過突然的聲響或故意的燈光「製造」恐慌,但《妄想症》則是將人物內心的孤獨與周圍的環境融合在一起,逐漸的渲染出內心的孤獨感。
彭氏兄弟的恐怖片或驚悚片,在新世紀前後時一度是香港電影裡的類型片代表,如今在北上神州後儘管受制於審查,《妄想症》依然能將自己擅長的故事題材與風格緊密的糅合在一起,從而呈現出一個個的孤獨又現實的內心世界。
各位客官【置頂】毒說娛樂
可以更快的獲得有趣信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