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媒體現在花樣越來越多了,要麼在上演翻車,要麼就開創先河,唯獨離客觀專業越來越遠。
這不,我們的媒體在昨天又開了一個先河,讓網友們看了一回熱鬧。
這個先河就是,他們將新聞當事人罵為混球,這在國內媒體上還是頭一次。
說這話的是《中國日報網》,他們昨天早上說的。
這是他們的原話,大家可以看看。
說了混球還不夠,還要升級為大混球。
是的,你沒有看錯,中國日報網在這一次中,的確開創了國內媒體界的先河,直接稱新聞當事人為混球,這樣的稱呼,人日沒有出現過,南周也沒有出現過,只有中國日報網寫出來了。
我想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的媒體居然下作到這個地步了,對新聞當事人任意冠以侮辱性稱呼,連個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了。
我始終認為,新聞當事人做得對不對,自有法律和道德來評判,作為媒體,能做到的就是客觀中立的報導,為民眾進行全景式展示,至少讓民眾看到他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在報導之外,媒體不是不可以評論,但是評論也要有理有據有節,在這個基礎上,再有一點溫情關懷就更好了。可是很遺憾,中國日報網除了只會罵新聞當事人混球外,有過人文關懷嗎?有過對當事人的嘆惋嗎?
我知道這個新聞當事人現在已經是全民喊打的節奏了,可是越是這時候,媒體就越要冷靜,越要客觀,讓民眾能更全面的了解這個人,又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圍繞著他,時代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只有把這些細節都描述出來,我們的媒體才算是一個媒體,才可以得到民眾的認同和信賴。可是我們的媒體如中國日報網者拋棄了媒體的專業,也拋棄了媒體的尊嚴,在媒體界中頭一個公開稱呼當事為人混球和大混球,這和市井中罵街有什麼區別呢?
在中國日報網之前,有哪一家媒體稱新聞當事人是混球或人渣的?答案是:並沒有。人日沒有過,新京沒有過,南周也沒有過,並不是他們沒有想到,而是他們的專業性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現在中國日報網首次公開稱新聞當事人是混球,既對不起媒體的專業素養,也對不他們記者的溫婉從容,一句「混球「將這些全給破壞了。
媒體可以接地氣,也必須說人話,但絕不是像中國日報網這樣的罵街,媒體要做的是全面,要做的是深度,通過新聞當事人的變化,為民眾揭示時代的變遷,以及人心的變故,這才是媒體該做的。
說得大一點,民眾可以有情緒,但媒體不可以有,媒體和知識分子一樣,必須用自己的客觀和理性,為全社會築起一道理性之牆,讓全社會不至於陷入到全面狂熱情緒中,這才是我們媒體該做的,也是民眾期待媒體去做到的。
只能說,中國日報網邀功獻寵的意圖太明顯了,他們這樣做真的太下作了,媒體不是這麼做法的,媒體人也不是這麼當的。
不罵街,不以侮辱性稱呼指代當事人,好好說人話,就真的這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