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流媒體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2021-02-08 看電影雜誌

今天最重磅的新聞只有一個:「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點至10點,整整8個小時,由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公益組織的「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在線上直播。

先來看三段本次「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的精彩表演:

「歌神」張學友獻唱《Touch of Love》

滾石樂隊獻唱《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Lady Gaga、席琳·迪翁、安德烈·波切利、約翰·傳奇、郎朗壓軸表演《The Prayer》

這是美國歌手Lady Gaga發起的一次慈善演出,有本世紀最華麗的全明星演出陣容,全球聯動,被稱作我們這一代人的「Live Aid」。音樂會所得款項將用於抗擊本次全球疫情,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防護設備,並倡導大家能居家隔離,為抗疫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沒有華麗的燈光舞美,沒有專業的收音設備,但是整個世界都看到了這場演唱會,記住了這一天。在觀看直播的時候,會覺得我們和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包括這些光鮮的明星是如此接近,真正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這一切,離不開流媒體的功勞。

因為這次疫情,我們原本的一些生活方式在悄然發生改變。流媒體平臺的興起,將許多線下活動轉移到線上成為了可能,並且也能很好地保留一部分參與感和互動感。看電影可以線上,看演唱會可以線上,甚至G20峰會都可以線上。

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盤點一下,目前全球範圍內可供選擇的流媒體平臺,到底都有哪些。

Netflix

《怪奇物語》第一季

Amazon Prime Video

《少年正義聯盟》第一季

YouTube Originals

相關焦點

  • 高中英語作文:科技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
    某英文報社正在舉行題為「科技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的徵文活動,要求同學們想像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工作和休閒方式。請根據你的暢想用英語寫一篇短文。注意:1. 詞數100左右(開頭已為你寫好,但不計入總詞數);2. 可適當增加細節,以使行文連貫。
  • TED演講 | 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新聞如何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
    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RadioInternational)負責人艾莉莎·米勒(Alisa Miller)談到,儘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想更多地了解世界,但媒體實際上向我們展示的卻更少。她還向我們展示令人大開眼界的統計數據和圖表,揭開「言論自由」的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
  • TED:電影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電影可以改變人們看待問題的方式。迫使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In my country,在我的國家,film had the potential to go beyond cinema.電影有超越電影的潛力。It could change lives.它會改變生活。
  • Facebook重大改版:推按話題分類的多條信息流
    ,其「信息流」( News Feed)功能提供了親朋好友以及所關注企業品牌的最新動態。而據外媒報導,Facebook即將在手機客戶端中進行重大的改版——改變傳統的單一信息流模式,轉為多條信息流模式,在布局上更加類似時下流行的手機新聞客戶端。據美國科技媒體報導,Facebook已經進行了小範圍的測試,部分用戶已經看到了全新的客戶端信息流布局。
  • 【今日影院】《上下顛倒》當萬有引力顛倒生活,讓我們改變宇宙或改變方式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分享】
  • 《最響亮的聲音》:我們不追新聞,我們製造新聞
    前兩天我們聊過了美國媒體大亨Roger Ailes相關的電影《爆炸新聞》(Bombshell),今天來聊聊同題材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The
  • TED演講: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新聞如何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
    新聞是怎樣塑造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呢?先看一張世界地圖,再看看如果按新聞報導數量劃分,美國人看到的「世界圖景」。在這張地圖中, 各個國家的報導比例是按照美國新聞機構報導世界各國新聞的秒數來劃分的,時間是2007年2月,也就是僅僅一年前。
  • 非洲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非洲人如此評價中國呢?原來,非洲人雖然比較貧窮,但對於生活還是保持著非常樂觀的態度,他們覺得享受生活才是重中之重。但隨著中國企業的「駐入」,非洲人對於中國的做法就有些無法理解了。所以非洲人覺得中國人的這種「快節奏」生活,打亂了他們享受生活的節奏,才覺得是中國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著實讓人有些哭笑不得。不過也是因為兩地的文化差異,才出現了如此尷尬的場面,在中國大部分人,做事情都保持著非常高的效率,自然到非洲也是不例外的。
  • 不想再看到那個什麼高以翔的任何新聞了,懇請媒體們放過老百姓吧
    文藝界體育界國際上最近都沒新聞了嗎?我本來不想寫什麼,但是只要我一打開瀏覽器,首頁就跳出來關於這個人的新聞,關於這個人各種明星沉痛悼念的新聞。
  • @海南人,這種藍色正改變我們的生活!
    >青色代表純潔寧靜紫色代表美麗神秘那麼藍色就代表博大沉穩如果非要說什麼樣的精神和藍色最契合毫無疑問是奉獻精神悄然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不知不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予了我們最大的便利,他,無處不在!每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我們總能看見一些熟悉的身影不顧個人安危衝在最前方,只為在第一時間救出那些身處危險的生命。志願者,掃乾淨每一寸路面,讓果皮紙屑無處躲藏;志願者,擦乾淨每一根欄杆,讓灰塵泥土不見蹤影;志願者,細心呵護每一塊綠地。  不論盛典還是災難,不論是大事件還是小場合,每個需要幫助的地方都能看到志願者奔跑著的身影。
  • 珍妮特·溫特森:你可以改變你的國籍、性別,但無法改變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事實
    溫特森:我想使人們了解未來,並展示我們離那個未來有多近。英國退歐、川普、氣候崩潰、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正確的關注。人們不會去考慮我們前進方向的深遠影響。因為我們非常愚蠢,所以我們將和我們自己創造的非生物生命形態共享地球,它們比我們更聰明!幹得好,人類!本書中的角色之一是一個跨性別的醫生。
  • 川普打壓媒體,美國的『新聞自由』怎麼辦?
    :*上任後第二天,川普在中情局演講時表示自己「和媒體的戰爭還在持續」,他把新聞工作者稱為「地球上最不誠實的人」,還指責媒體對於其就職典禮人數的報導嚴重失實。通過研究霍金斯發現,這些民粹主義者領導人在任時間越長,媒體自由度(按自由之家媒體自由評分衡量)就越低。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凜冬已至,媒體應如何應對?霍金斯表示,民粹主義領導人認為自己的方向無比正確,媒體的監督就是在反對政府。「(民粹主義)認為正確的道路只有一條,人民的意志應該是統一而和諧的。
  • 昨天,我們媒體又開了一個先河
    這不,我們的媒體在昨天又開了一個先河,讓網友們看了一回熱鬧。這個先河就是,他們將新聞當事人罵為混球,這在國內媒體上還是頭一次。說這話的是《中國日報網》,他們昨天早上說的。這是他們的原話,大家可以看看。我想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的媒體居然下作到這個地步了,對新聞當事人任意冠以侮辱性稱呼,連個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了。我始終認為,新聞當事人做得對不對,自有法律和道德來評判,作為媒體,能做到的就是客觀中立的報導,為民眾進行全景式展示,至少讓民眾看到他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 社會| 那些改變韓國社會的小人物們
    不管是在韓國還是在中國大家對明星的新聞會比較感興趣。但今天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跟大家聊聊這些事件背後的「配角」,那些真正改變韓國社會的小人物們,他們才是應該被記住的人。1.為什麼新聞裡寫「性接待」不是「性暴力」的理由也是因為很多人認為這些事件發生是因為這些明星是為了自己出名,而自願參與性交易。但我們怎麼判斷誰是100%自願的?不好判斷的時候最好不要輕易判斷。
  • IP日報 | 吉卜力電影首次登錄流媒體 ;Disney+ 新紀錄劇發布預告
    https://m.weibo.cn/1803310643/4428535815390716Disney+ 新紀錄劇《想像工程故事》( The Imagineering Story )發布預告,講述迪士尼樂園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聚焦其中各個景點們的誕生和發展,「我們一直在前進
  • 國家地理:烹飪是如何改變我們的
    since then cooking has continued to exert a powerful influence upon human civilization in numerous ways—not just by filling our bellies, but by helping to nourish the culture and rituals that form humanity
  • 看看各大英語媒體是如何修辭的!
    當然這並不妨礙咱們圍觀到這些媒體,如何用他們專屬的修辭來形容上海中產們包圍和衝擊美國超市:上海是亞洲大陸東端最時髦最富足最有秩序的都市上海特別市自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個浸泡在全球時尚潮流中的地方無論是進步青年開會的霞飛路還是蘇州河交匯處的機械橋都曾代表著先進與文明
  • 求證:語言如何改變我們的性格?(中德雙語)
    科學家認為,舉止和思想改變是因為我們對每種語言都擁有不同的態度和期待。開普敦大學的語言學和文學教授卡洛琳·麥肯尼表示:「我們的身份不僅僅包含自我評價,還包含了我們怎麼看待他人對我們的認知。」確切來講:即使我們在講母語時十分自信、勇敢,在我們必須更換語言時會感到不安,特別是在這一段全新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經歷中。這不僅僅和隨著時間推移而改善的語言水平密切相關,而且和我們和使用這門語言產生相關的社會經驗有關。
  • 遭YouTube「限流」「下架」的片子,西方媒體這次敢不敢直面?
    紀錄片中,每個守衛者、倖存者,甚至加害者的故事都足夠震撼:「哪兒動砍哪兒」女兒艱難地回憶父親被連砍30多刀、全身沒有一處完好的情景;「龍飛完了」反恐特警在戰鬥中第一時間發現戰友犧牲;「道歉他們不一定接受」暴恐罪犯的母親在鏡頭前哭泣;「大難不死,我感到很幸運」愛跳舞的維族姑娘在恐襲中失去了一條腿,但仍然熱愛著生活……過去30年間,「東伊運」等國際恐怖勢力藉助暴恐視頻等手段,利用文化水平不高的當地群眾
  • 一位西醫排寒的心得:改變生活習慣就是在慢慢去病
    但是今年沒有這種表現,自排寒至今半年多點了,左大腳趾經常晚上疼醒,經反覆觀察不是勒的疼,其餘也沒什麼瞑眩反應,但是最近五天天天有了大便的習慣,雖然量不多,還是特別的高興,因為我頑固性便秘30多年了,該用的法子都試了,最後還是不能去根,就在堅持排寒的情況下,不用任何其它外力,忽然間天天能排便了,非常感恩排寒群,感恩群管及各位群友的互相鼓勵,我將一如既往的推廣《百病起於寒》這本書,讓更多的人遠離痛苦,我們醫院已有好幾個中醫大夫也在實施並推廣排寒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