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 | 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新聞如何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

2021-02-21 TED英語演說優選
hello大家好,我是達達。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RadioInternational)負責人艾莉莎·米勒(Alisa Miller)談到,儘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想更多地了解世界,但媒體實際上向我們展示的卻更少。她還向我們展示令人大開眼界的統計數據和圖表,揭開「言論自由」的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

 

演講者:Alisa Miller

演講題目: How the news distorts our worldview

How does the news shape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Here's the world based on the way it looks -- based on landmass. And here's how news shapes what Americans see. This map -- (Applause) -- this map shows the number of seconds that American network and cable news organizations dedicated to news stories, by country, in February of 2007 -- just one year ago.

新聞是怎樣塑造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呢?先看一張世界地圖,再看看如果按新聞報導數量劃分,美國人看到的「世界圖景」。在這張地圖中, 各個國家的報導比例是按照美國新聞機構報導世界各國新聞的秒數來劃分的,時間是2007年2月,也就是僅僅一年前。

 

Now, this was a month when North Korea agreed to dismantle its nuclear facilities. There was massive flooding in Indonesia. And in Paris, the IPCC released its study confirming man's impact on global warming. The U.S. accounted for 79 percent of total news coverage. And when we take out the U.S. and look at the remaining 21 percent, we see a lot of Iraq -- that's that big green thing there -- and little else. The combined coverage of Russia, China and India, for example, reached just one percent.

那個月發生的新聞包括:朝鮮同意拆除核設施。印度尼西亞大海嘯。聯合國政府專門委員會在巴黎全會上證實了,人類活動與全球變暖的關係。全部新聞中,美國新聞佔79%。除去美國,看看其餘的21%構成的「地圖」,其中大多新聞是有關伊拉克的,就是圖中的大塊綠色,其他國家佔的很少。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的新聞僅僅佔1%

 

When we analyzed all the news stories and removed just one story, here's how the world looked. What was that story? The death of Anna Nicole Smith. This story eclipsed every country except Iraq, and received 10 times the coverage of the IPCC report. And the cycle continues; as we all know, Britney has loomed pretty large lately.

如果再分析一下這些新聞,然後僅僅排除掉一類新聞,世界看上去是這樣的。那個新聞是什麼呢?Anna Nicole Smith之死 [Smith為《花花公子》玩伴女郎,07年2月離奇猝死] 。從新聞報導數量上看,除了沒有超過伊拉克,Anna Nicole Smith之死超過各個國家,而且是報導IPCC報告數量的10倍。這種情況還在繼續,大家都知道布蘭妮最近很火。

 

So, why don't we hear more about the world? One reason is that news networks have reduced the number of their foreign bureaus by half. Aside from one-person ABC mini-bureaus in Nairobi, New Delhi and Mumbai, there are no network news bureaus in all of Africa, India or South America -- places that are home to more than two billion people.

為什麼我們聽到的世界新聞很少?原因之一是,新聞機構已經將他們的國外通訊分社數量減少了一半。除了美國廣播公司在奈洛比、新德裡和孟買的微型分社,非洲、印度和南美洲都沒有新的通訊社網絡,而這些地方的人口有超過20億。

 

The reality is that covering Britney is cheaper. And this lack of global coverage is all the more disturbing when we see where people go for news. Local TV news looms large, and unfortunately only dedicates 12 percent of its coverage to international news.

現實情況是,報導布蘭妮成本更低。如果看看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全球新聞報導量的缺失情況就更讓人擔心了。人們大多通過本地電視獲取新聞,而不幸的是本地電視新聞中只有12%是國際新聞。

 

And what about the web? The most popular news sites don't do much better. Last year, Pew and the Colombia J-School analyzed the 14,000 stories that appeared on Google News' front page. And they, in fact, covered the same 24 news events. Similarly, a study in e-content showed that much of global news from U.S. news creators is recycled stories from the AP wire services and Reuters, and don't put things into a context that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ir connection to it.

那網際網路呢?最流行的網站也不見得做的更好。去年,皮尤研究中心和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分析發現Google新聞首頁上的14000個報導。其實只是在重複24個新聞。同樣,一份有關網際網路內容的研究表明,美國新聞機構報導的世界新聞,都是在重複美聯社和路透社的報導,而且還試圖隱藏轉載的痕跡,讓描述語氣不至於讓人看出來。

 

So, if you put it all together, this could help explain why today's college graduates, as well as less educated Americans, know less about the world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did 20 years ago. And if you think it's simply because we are not interested, you would be wrong. In recent years, Americans who say they closely follow global news most of the time grew to over 50 percent.

所以,想到所有這些,就能理解為什麼比起20年前的同輩們,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還包括一些教育程度較低的美國人反而對世界了解的更少。如果認為大家只是對世界新聞不感興趣,那你就錯了。近幾年來,研究表明正一直密切關注世界新聞的美國人數比例已上升至50%。近幾年,一直密切關注世界新聞的美國人數比例已上升至50%。

 

The real question: is this distorted worldview what we want for Americans in our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 I know we can do better. And can we afford not to? Thank you.

真正的問題是:在世界愈發互聯的今天,這樣歪曲的世界圖景是我們美國人想要的嗎?我相信我們能做得更好。否則,後果我們能承擔麼?謝謝大家!!

Remark:一切權益歸TED所有,更多TED相關信息可至官網www.ted.com查詢!好消息又來啦!達達最近開通了視頻號,歡迎你們識別二維碼關注哦~我會發一些一分鐘的小視頻,可以提高聽力又能鍛鍊口語,來玩吧!

PS:為了能幫助到更多小夥伴,我還開了新個人微信號▼
ID:NiceNINE81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魂淡

相關焦點

  • TED演講: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新聞如何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
    新聞是怎樣塑造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呢?先看一張世界地圖,再看看如果按新聞報導數量劃分,美國人看到的「世界圖景」。在這張地圖中, 各個國家的報導比例是按照美國新聞機構報導世界各國新聞的秒數來劃分的,時間是2007年2月,也就是僅僅一年前。
  • TED演講精選:攝影專題(50部高清中文字幕合集)
    language=zh-cn《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總監大衛·葛林芬堅信攝影有一種力量,能夠將我們與所生存的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在TED演講臺上,葛林芬通過他雜誌旗下攝影師拍攝的一系列經典攝影作品,向我們講述了如何用照片來敘事。http://www.ted.com/talks/david_griffin_on_how_photography_connects?
  • 川普打壓媒體,美國的『新聞自由』怎麼辦?
    :*上任後第二天,川普在中情局演講時表示自己「和媒體的戰爭還在持續」,他把新聞工作者稱為「地球上最不誠實的人」,還指責媒體對於其就職典禮人數的報導嚴重失實。*川普勝選後遲遲不召開新聞發布會,是美國歷史上拖得最久的當選總統。他第一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怒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記者,稱他們報導的都是「假新聞」。川普還炮轟未經核實便曝光他「黑材料」的新媒體Buzzfeed,斥責該網站是「一堆失敗的垃圾」。*川普的過渡團隊曾表示將考慮把白宮記者團趕出白宮。
  • 乾貨:如何利用TED學英語
    比如你能在TED上率先看到第一臺蘋果電腦;你能聽到微軟前首席技術官Nathan Myhrvold解說恐龍如何交配;《美食、祈禱、戀愛》的作者講過如何培養創造力;歌星博諾呼號召人們加入拯救非洲的行列;艾爾·戈爾談如何攻克全球氣候問題。
  • 新聞 | 流媒體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今天最重磅的新聞只有一個:「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點至10點,整整8個小時,由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公益組織的「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在線上直播。先來看三段本次「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的精彩表演:「歌神」張學友獻唱《Touch of Love》滾石樂隊獻唱《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Lady Gaga、席琳·迪翁、安德烈·波切利、約翰·傳奇、郎朗壓軸表演《The Prayer》這是美國歌手Lady Gaga發起的一次慈善演出
  • TED演講 如何高效管理你的空閒時間
    我們專注一切炫酷的科技、技術前沿類視頻如果你想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如果你的英文不錯,又懂一點視頻快加入我們吧~在大數據文摘後臺回復「字幕組」了解如何加入!本周大數據文摘字幕組推出時間管理專家Laura Vanderkam的TED演講《如何高效管理你的空閒時間》。Laura Vanderkam研究了人們的生活有多忙碌。她發現我們很多人大大高估了我們每個星期要履行的承諾,並低估了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時間。她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策略,以幫助我們擠出更多對自己有意義的時間,讓我們可以「在我們有限的時間裡打造我們想要的生活」。
  • 哈佛教授TED演講 |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崛起
    格雷厄姆·埃裡森多次到訪中國,對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有著深入的研究,並一直致力於探討和解決中美之間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下面是格雷厄姆·埃裡森教授2018年9月在TED上的演講視頻和雙語對照全文,對於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崛起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獨到見解:Is 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nevitable?
  • TED演講:所謂的健康生活差點害死我
    在TED演講臺上,雅各布斯與大家分享了他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Jacob的經歷,為置身鋪天蓋地健康建議世界中的我們敲響了警鐘:一次做一種嘗試,保持生活的幽默感,時刻清楚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麼,這才最重要的建議。演講者從長期處於悲傷和羞辱的心境中走出來進行自我提升,分享了在過去整整一年中他極端地踐行他聽到的每一條健康的建議後意外的收穫。
  • QAF中文站*中國彩虹媒體獎:2017同志十大新聞票選!
    我們在這裡羅列了其中一些,或許你曾經是參與者,或許你曾經在網絡上瀏覽過,或許你因某種原因而僅僅圍觀……無論哪種情況,你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參與票選2017年度十大同志新聞!活動結束後彩虹媒體獎將抽出10位幸運讀者贈送神秘獎品!(願意參與抽獎環節的朋友請務必留下您的手機號,結果元月底揭曉)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參與投票!
  • TED演講:如何利用晚餐時間教育孩子
    演講簡介她提出了一個簡單但具有變革性的想法: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在如何管理家庭方面擁有發言權,以坦誠的家庭會議的形式,教會他們關於政治代理的知識,每個人都可以在會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談判和妥協。她說:「我們需要教育人們,政治、國家和全球事務與他們的個人和家庭事務一樣重要。」
  • 頭條 | 外媒:中法聯手抗衡「川普世界觀」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導截圖文章稱,在本周的會面期間,中法兩國領導人明確表達了一種與川普的世界觀截然不同的願景。▲視頻來源:馬克龍社交媒體帳號上海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表示,考慮到兩國領導人觀點相近,法國和中國結成更牢固的夥伴關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馬克龍和我們與川普『讓美國再偉大』的思路是不一樣的。」丁純說,「他們都主張開放和多邊。」
  • 美國會大騷亂引爆輿論,抗議者還襲擊中國媒體?中方緊急對美發聲
    近期,美國國會大廈遭襲擊事件成為了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當地時間1月6日,在華盛頓進行抗議示威的川普支持者攻破了美國國會大廈,導致當天的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被迫中斷。除了美國國會大廈,駐華盛頓特區的中國新聞媒體機構在當天也遭到了襲擊。對此,中方緊急對美發聲了。
  • TED英文演講: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崛起
    因此,改變世界的挑戰在於:貌似無法阻擋的崛起的中國, 加速朝著明顯不動的佔據統治地位的美國走去。這可以說是歷史上 最大的碰撞交鋒。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挑戰, 我要向大家介紹 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我要在演講中展示一個宏大的想法, 並由此提出 最重要的問題。這位思想家名為修昔底德。我知道他的名字很繞口, 有些人不太清楚如何發音。所以我們練習一遍, 一,二,三,一起:修昔底德。
  • 韓國演藝圈悲慘事件 背後根源真相如何?
    韓國演藝圈悲慘事件 背後原因真相如何?
  • 米歇爾最後一次演講全場落淚,白宮八年,她是如何感動美國人民的
    今天主頁君帶你們走進第一夫人笑中帶淚的精彩演講。文|雙語君From 中國日報網雙語新聞微信號:Chinadaily_Mobile白宮即將易主,歐巴馬的政府已經準備好收拾走人,這兩天都在陸續做總結演講了。米歇爾·歐巴馬也在最近的年度學校輔導員頒獎活動上,發表了自己作為第一夫人的最後一次白宮演講。
  • 重磅 | 天問:世界觀的對話
    人生天地間,童蒙初開亦如鴻蒙初闢,一切因未知而新鮮,人因未知而好奇,因好奇而觀世界,因觀世界而有世界觀。發問並非為了答案,也許沒有答案,發問是為了我們作為人的存在。因問而學,因而有了學問與觀念;因問而對,因而有了文明與啟蒙。 科學與藝術,人類對世界的兩種觀法。二者的核心價值,在於以思想實驗的方式對人類世界觀的破與立、以及對人類日常的重新發明。
  • TED英語演講 | 女權之路--我還在尋找答案
    戳藍字「TED名人演講」關注我們哦!
  • 高價回收:有人專門到農村收「舊手機、老物件」,背後有什麼貓膩?答案來了
    首先要為大家揭曉的是「舊手機」背後的貓膩,近十年,我國科技網絡發展迅速,農村也普及了網絡,農民使用的手機也變成了智能機,很多老式的手機不能使用之後,也只能放在家裡,近年來,不少商人專門開著車到農村吆喝回收廢舊手機,有的用現金回收,也有的是用日常用品換手機,而這些手機回收之後,到底用來做什麼呢?
  • Ted精選演講:你還在為憤怒情緒感到困擾嗎?
    憤怒情緒,真的有害於我們的身心健康(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嗎?選擇壓抑而非恰當排解,這真的對嗎?如果你也在為產生憤怒情緒而感到困擾,就一起來看看本期Tedx演講中,這位用畢生精力來觀察研究有關人們憤怒情緒的專家是怎麼說的吧!在本期演講的開頭,專家即為我們澄清了一個誤區:憤怒不是有害的情緒。
  • 《最響亮的聲音》:我們不追新聞,我們製造新聞
    前兩天我們聊過了美國媒體大亨Roger Ailes相關的電影《爆炸新聞》(Bombshell),今天來聊聊同題材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