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們聊過了美國媒體大亨Roger Ailes相關的電影《爆炸新聞》(Bombshell),今天來聊聊同題材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The Loudest Voice)。
兩片的素材來源很大一部分都來自Gabriel Sherman在2014年出版的暢銷書The Loudest Voice,因此相似之處非常多。
不過《爆炸新聞》聚焦於Roger Ailes的性侵案,而《最響亮的聲音》情節則覆蓋了Roger Ailes執掌福克斯新聞網的歷程,性侵問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其實關於這種性侵醜聞啊,我感覺我已經把想講的都講完了,所以本文要講點別的。
《最響亮的聲音》總計7集,每集50分鐘,因此比起電影《爆炸新聞》,有了更多篇幅去介紹更多角色,也能呈現更立體的角色。
故事開始於1995年,Roger Ailes被迫離開自己任職多年的CNBC。
當時GE主席Jack Welch要求他籤下一份競業限制合約,Roger Ailes耍了個小心眼,答應不會去任何一家現存的新聞機構就職,轉身就接受默多克邀請,開始創建福克斯新聞網。
從福克斯創立之初,Roger Ailes就打定了要讓它成為美國保守派喉舌的立場。
他趕走了默多克事先安排的人手,拉來了自己信任的老部下,給符合自己立場的新人主持機會。
Roger Ailes從來就沒打算做一個新聞機構,他打造的完全是一個意識形態為首的PR機構。
「PR is gonna be the Engine. PR會會成為福克斯的引擎。」
貫穿本片的,是Roger Ailes身邊一個又一個疑惑地問,「可新聞不能這麼報導啊。」或者「這不是新聞啊。」這些人本來就是和他意識形態一個陣營的人,他們都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What about fair and balance of news? 新聞的公正與公平呢?」
「This is an opinion show. What we want is what people want to watch because it’s a television show. 這是表達意見的節目。我們要做的是給觀眾他們想看的東西,因為這是電視。」
(Bombshell裡就說,福克斯需要的新聞是那種你爺爺看了會罵街,奶奶看了會害怕的「新聞」。)
本片選取了幾個過去20多年裡重要的新聞時刻,向觀眾展現了Roger Ailes治下的福克斯是怎麼一步一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包括911事件、2008年美國大選、2012年美國大選以及2016年大選。
在911事件當天,Roger Ailes不等任何確認就直接斷言這是恐怖襲擊,並且為了收視率播放出世貿大廈北樓被困者跳樓的畫面。
之後為了配合Bush的伊拉克戰略,受到白宮授意後開始毫無證據地把911往伊拉克引,之後發生什麼大家都知道。
到了2008年大選,Roger Ailes對當時還是候選人的Obama的攻擊簡直是赤膊上陣,比如要求主持人一定要報全名Barrack Hussein Obama等等。
本片雖然也以Gretchen Carlson性侵案作為結尾的大事件,但其實這部電視劇的看點主要還是在Roger Ailes打造福克斯的歷程上。
邊看作為觀眾就會邊想,雖然這人真的戳到了幾乎所有惡人的設定點,但作為PR大牛,確實是厲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操縱輿論的大神。
從Roger Ailes此人發跡史來看,其對如何抓住電視觀眾很有一手。30歲不到就成了拿下艾美獎電視節目的製作人。
在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成為該節目嘉賓後,Roger Ailes開始涉足政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美國共和黨競選陣營的重要成員,裡根和老布希當選背後都有他的貢獻。
Roger Ailes深知如何操縱民意,如果僅僅是一般的電視節目,他這種才幹最多也就是不停製造話題熱門節目,但出身保守派的他,要改變的是整個美國社會的語境。
其實美劇看得比較多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我們最容易接觸到的美國文藝作品,大多是偏左的,也就是Roger Ailes最看不慣的那些liberal。
所以儘管我們看著新聞上Trump的各種發言,看著MAGA人群各種新聞,但已經習慣於大家至少表面要PC (political correct)。所以本片對Roger Ailes為代表的保守派人群的描寫,著實讓我驚到了。
從本片來看,對Roger Ailes這種死硬保守派,如果你不是一個有特定宗教信仰的白人直男,不管你多厲害,基本上完全沒機會被正眼相待。
比如Roger Ailes當著默多克的面,對著被邀請來參加聚會的中東客人開玩笑,「還好你飛機沒撞樓上。」
(還有一段其實來自Bombshell的劇情也很…… Roger Ailes妻子Beth的同事在吃壽司,Beth一臉鄙視,同事非常侷促地表示this is not liberal food. 這不是自由派食物哦。)
I mean WTF?
而如果你恰好是個有特定宗教信仰的白人直男,而且立場保守,那麼就孺子可教,一起來改變美國吧。
片中Roger Ailes為了讓自己老婆Beth有點事做,買下了自己居住小鎮的報紙,讓Beth經營。夫妻倆找來了一個叫Joe Lindsley的年輕人當主編。
默默無聞的Joe之所以讓Roger Ailes這種媒體大亨注意,是因為寫過幾篇保守派立場的文章。
Roger Ailes極為賞識Joe,但他的教導讓記者出身的Joe變得越來越疑惑,「可這不是新聞啊。」
This is not news. 這不是新聞啊。
This is newsworthy. 但這值得被當新聞對待。
Joe在當本地小報主編的過程裡,受到Ailes的授意,挑起了本地居民的矛盾。而當Ailes自家受到新規定的好處後,立刻就讓Joe不要再追下去。
Joe不解地問,那其他人呢?他們怎麼辦?
Roger Ailes笑著不說話。
這個故事其實完全可以概括成Roger Ailes掌控福克斯語境的態度:嘴上說的是「我為人人」,私底下其實不過是把「人人」當幌子,最終受益的就是「我」。
2012年大選中,在共和黨初選時他曾經強烈攻擊Romney,但當Romney很顯然要成為候選人的時候,他開始轉而支持,畢竟再怎麼樣也要支持Obama的對手嘛。
所以嘛,表面上看是立場,背地裡是利益,為了利益,立場說變也就變了。
比較諷刺的是,Roger Ailes還特別喜歡標榜福克斯的公正,標榜福克斯是美國良心。
We have something CNN doesn’t have. Resolve. We are gonna be fair, we are gonne be accurate. We are gonna put American values first. 我們擁有CNN所沒有的,就是決心。我們會變得公正,我們會變得準確。我們會把美國價值放在第一位。
CNN is gonna please and appease the rest of the world. We don’t give a fuck because we stand with America. CNN要取悅於全世界,我們才不管那麼多,因為我們和美國站一起。
但另一方面,Roger Ailes又同時不停表達美國人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We gonna tell people what they need to hear. 我們要告訴人民他們需要聽到的東西。
We don’t follow the news, we make the news, w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我們不追新聞,我們製造新聞,我們在改變世界。
There are whole world of people out there who don’t know what to believe. So twisted up by the liberal media. They don’t even know who the good guys are anymore.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要相信什麼。都被那些自由媒體歪曲了。他們根本不知道誰才是好人。
You tell those people what to think, you lost them. But if you tell them how to feel, they are yours. 你告訴人們要怎麼去想,他們不會聽。但你告訴他們要怎麼感受,他們就會跟著你。(這一句話是不是經典概括了現在一堆營銷號的特徵?販賣焦慮不就是典型的讓人感受嘛。)
Journalism is history and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winners. 新聞早就成為歷史了,而歷史是由贏家書寫的。
「厲害」吧。
今年恰好又是美國大選年,本片現在看看,還真是應景。(忽然意識到,原著是2014年就出來的,去年又是本片又是Bombshell的,難道真的是為了配合美國大選?)
當然,任何作品都不能全盤接受。看完本片其實我非常好奇,Roger Ailes陣營的人又會怎麼說這個故事呢?
可惜啊,Roger Ailes死了,她老婆Beth拿著默多克給的4000萬解約金低調生活去了,據說至今仍然堅持Roger Ailes是無辜的,那些受害者都是誣告。
向Roger Ailes開第一「槍」的Gretchen Carlson拿了2000萬賠償金同時也籤了NDA,所以至今不能開口。
Roger Ailes曾經的左膀右臂Brian Lewis在和他鬧翻後拿了800萬美元賠償走人,同樣籤了NDA,也是至今都沒開過口。
Roger Ailes極為信任的秘書Judy Laterza在他離開福克斯後不久也不得不離開,之後完全消失在公眾視線,一聲不吭。這是一個令人非常好奇的人物,據Gabriel Sherman稱,她確實會為自己老闆物色新的性侵對象(本片和Bombshell都有展現),在其為Roger Ailes工作的後幾年,年薪高達200萬美元。這個人物要是哪天開口了,大概會有一堆猛料吧。
所以很可惜,這個人物以及圍繞這個人物的故事都只有一面之詞,可能永遠也不會有更多故事了。
看完本片第一反應當然是去看原著The Loudest Voice啦,故事要詳細很多,還挺好看的。(好奇搜了一下發現一個招本書翻譯的陳年老貼,可是似乎中文版至今沒出?)
總之呢,本片還是很有看點的,哪怕看過《爆炸新聞》了,也是可以去看一看的,Russell Crowe演得非常好。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關注公眾號:樹影下的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