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響亮的聲音》:我們不追新聞,我們製造新聞

2021-03-03 樹影下的美劇

前兩天我們聊過了美國媒體大亨Roger Ailes相關的電影《爆炸新聞》(Bombshell),今天來聊聊同題材電視劇《最響亮的聲音》(The Loudest Voice)。

 

兩片的素材來源很大一部分都來自Gabriel Sherman在2014年出版的暢銷書The Loudest Voice,因此相似之處非常多。

 

不過《爆炸新聞》聚焦於Roger Ailes的性侵案,而《最響亮的聲音》情節則覆蓋了Roger Ailes執掌福克斯新聞網的歷程,性侵問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其實關於這種性侵醜聞啊,我感覺我已經把想講的都講完了,所以本文要講點別的。

 

《最響亮的聲音》總計7集,每集50分鐘,因此比起電影《爆炸新聞》,有了更多篇幅去介紹更多角色,也能呈現更立體的角色。

 

故事開始於1995年,Roger Ailes被迫離開自己任職多年的CNBC。

 

當時GE主席Jack Welch要求他籤下一份競業限制合約,Roger Ailes耍了個小心眼,答應不會去任何一家現存的新聞機構就職,轉身就接受默多克邀請,開始創建福克斯新聞網。

 

從福克斯創立之初,Roger Ailes就打定了要讓它成為美國保守派喉舌的立場。

 

他趕走了默多克事先安排的人手,拉來了自己信任的老部下,給符合自己立場的新人主持機會。

 

Roger Ailes從來就沒打算做一個新聞機構,他打造的完全是一個意識形態為首的PR機構。

 

「PR is gonna be the Engine. PR會會成為福克斯的引擎。」

 

貫穿本片的,是Roger Ailes身邊一個又一個疑惑地問,「可新聞不能這麼報導啊。」或者「這不是新聞啊。」這些人本來就是和他意識形態一個陣營的人,他們都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What about fair and balance of news? 新聞的公正與公平呢?」

「This is an opinion show. What we want is what people want to watch because it’s a television show. 這是表達意見的節目。我們要做的是給觀眾他們想看的東西,因為這是電視。」

(Bombshell裡就說,福克斯需要的新聞是那種你爺爺看了會罵街,奶奶看了會害怕的「新聞」。)

 

本片選取了幾個過去20多年裡重要的新聞時刻,向觀眾展現了Roger Ailes治下的福克斯是怎麼一步一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包括911事件、2008年美國大選、2012年美國大選以及2016年大選。

 

在911事件當天,Roger Ailes不等任何確認就直接斷言這是恐怖襲擊,並且為了收視率播放出世貿大廈北樓被困者跳樓的畫面。

 

之後為了配合Bush的伊拉克戰略,受到白宮授意後開始毫無證據地把911往伊拉克引,之後發生什麼大家都知道。

 

到了2008年大選,Roger Ailes對當時還是候選人的Obama的攻擊簡直是赤膊上陣,比如要求主持人一定要報全名Barrack Hussein Obama等等。

 

 

本片雖然也以Gretchen Carlson性侵案作為結尾的大事件,但其實這部電視劇的看點主要還是在Roger Ailes打造福克斯的歷程上。

 

邊看作為觀眾就會邊想,雖然這人真的戳到了幾乎所有惡人的設定點,但作為PR大牛,確實是厲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操縱輿論的大神。

 

從Roger Ailes此人發跡史來看,其對如何抓住電視觀眾很有一手。30歲不到就成了拿下艾美獎電視節目的製作人。

 

在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成為該節目嘉賓後,Roger Ailes開始涉足政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美國共和黨競選陣營的重要成員,裡根和老布希當選背後都有他的貢獻。

 

Roger Ailes深知如何操縱民意,如果僅僅是一般的電視節目,他這種才幹最多也就是不停製造話題熱門節目,但出身保守派的他,要改變的是整個美國社會的語境。

 

 

其實美劇看得比較多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我們最容易接觸到的美國文藝作品,大多是偏左的,也就是Roger Ailes最看不慣的那些liberal。

 

所以儘管我們看著新聞上Trump的各種發言,看著MAGA人群各種新聞,但已經習慣於大家至少表面要PC (political correct)。所以本片對Roger Ailes為代表的保守派人群的描寫,著實讓我驚到了。

 

從本片來看,對Roger Ailes這種死硬保守派,如果你不是一個有特定宗教信仰的白人直男,不管你多厲害,基本上完全沒機會被正眼相待。

 

比如Roger Ailes當著默多克的面,對著被邀請來參加聚會的中東客人開玩笑,「還好你飛機沒撞樓上。」

 

(還有一段其實來自Bombshell的劇情也很…… Roger Ailes妻子Beth的同事在吃壽司,Beth一臉鄙視,同事非常侷促地表示this is not liberal food. 這不是自由派食物哦。)

 

I mean WTF?

 

而如果你恰好是個有特定宗教信仰的白人直男,而且立場保守,那麼就孺子可教,一起來改變美國吧。

 

片中Roger Ailes為了讓自己老婆Beth有點事做,買下了自己居住小鎮的報紙,讓Beth經營。夫妻倆找來了一個叫Joe Lindsley的年輕人當主編。

 

默默無聞的Joe之所以讓Roger Ailes這種媒體大亨注意,是因為寫過幾篇保守派立場的文章。

 

Roger Ailes極為賞識Joe,但他的教導讓記者出身的Joe變得越來越疑惑,「可這不是新聞啊。」

 

This is not news. 這不是新聞啊。

This is newsworthy. 但這值得被當新聞對待。

 

Joe在當本地小報主編的過程裡,受到Ailes的授意,挑起了本地居民的矛盾。而當Ailes自家受到新規定的好處後,立刻就讓Joe不要再追下去。

 

Joe不解地問,那其他人呢?他們怎麼辦?

 

Roger Ailes笑著不說話。

 

這個故事其實完全可以概括成Roger Ailes掌控福克斯語境的態度:嘴上說的是「我為人人」,私底下其實不過是把「人人」當幌子,最終受益的就是「我」。

 

2012年大選中,在共和黨初選時他曾經強烈攻擊Romney,但當Romney很顯然要成為候選人的時候,他開始轉而支持,畢竟再怎麼樣也要支持Obama的對手嘛。

 

所以嘛,表面上看是立場,背地裡是利益,為了利益,立場說變也就變了。

 

比較諷刺的是,Roger Ailes還特別喜歡標榜福克斯的公正,標榜福克斯是美國良心。

 

We have something CNN doesn’t have. Resolve. We are gonna be fair, we are gonne be accurate. We are gonna put American values first. 我們擁有CNN所沒有的,就是決心。我們會變得公正,我們會變得準確。我們會把美國價值放在第一位。

 

CNN is gonna please and appease the rest of the world. We don’t give a fuck because we stand with America. CNN要取悅於全世界,我們才不管那麼多,因為我們和美國站一起。

 

但另一方面,Roger Ailes又同時不停表達美國人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We gonna tell people what they need to hear. 我們要告訴人民他們需要聽到的東西。

 

We don’t follow the news, we make the news, w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我們不追新聞,我們製造新聞,我們在改變世界。

 

There are whole world of people out there who don’t know what to believe. So twisted up by the liberal media. They don’t even know who the good guys are anymore.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要相信什麼。都被那些自由媒體歪曲了。他們根本不知道誰才是好人。

 

You tell those people what to think, you lost them. But if you tell them how to feel, they are yours. 你告訴人們要怎麼去想,他們不會聽。但你告訴他們要怎麼感受,他們就會跟著你。(這一句話是不是經典概括了現在一堆營銷號的特徵?販賣焦慮不就是典型的讓人感受嘛。)

 

Journalism is history and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winners. 新聞早就成為歷史了,而歷史是由贏家書寫的。

 

「厲害」吧。

 

今年恰好又是美國大選年,本片現在看看,還真是應景。(忽然意識到,原著是2014年就出來的,去年又是本片又是Bombshell的,難道真的是為了配合美國大選?)

 

當然,任何作品都不能全盤接受。看完本片其實我非常好奇,Roger Ailes陣營的人又會怎麼說這個故事呢?

 

可惜啊,Roger Ailes死了,她老婆Beth拿著默多克給的4000萬解約金低調生活去了,據說至今仍然堅持Roger Ailes是無辜的,那些受害者都是誣告。

 

向Roger Ailes開第一「槍」的Gretchen Carlson拿了2000萬賠償金同時也籤了NDA,所以至今不能開口。

 

Roger Ailes曾經的左膀右臂Brian Lewis在和他鬧翻後拿了800萬美元賠償走人,同樣籤了NDA,也是至今都沒開過口。

 

Roger Ailes極為信任的秘書Judy Laterza在他離開福克斯後不久也不得不離開,之後完全消失在公眾視線,一聲不吭。這是一個令人非常好奇的人物,據Gabriel Sherman稱,她確實會為自己老闆物色新的性侵對象(本片和Bombshell都有展現),在其為Roger Ailes工作的後幾年,年薪高達200萬美元。這個人物要是哪天開口了,大概會有一堆猛料吧。

 

所以很可惜,這個人物以及圍繞這個人物的故事都只有一面之詞,可能永遠也不會有更多故事了。

 

看完本片第一反應當然是去看原著The Loudest Voice啦,故事要詳細很多,還挺好看的。(好奇搜了一下發現一個招本書翻譯的陳年老貼,可是似乎中文版至今沒出?)

 

總之呢,本片還是很有看點的,哪怕看過《爆炸新聞》了,也是可以去看一看的,Russell Crowe演得非常好。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關注公眾號:樹影下的美劇

相關焦點

  • CNN製造假新聞Fake News?還是擺拍新聞?視頻「鐵證如山」?!
    一直被川普稱為「假新聞Fake news」的CNN,昨天在倫敦街頭的一段關於倫敦恐怖襲擊的新聞報導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
  • 不追劇了,追《新聞聯播》吧 ! | 青椒H5
    1978年12月,《新聞聯播》迎來了第一位播音員趙忠祥;1979年9月1日,《國際新聞》節目開播;1980年5月1日,《國際新聞》併入《新聞聯播》;1981年4月,直轄市電視臺轉播《新聞聯播》;1982年9月1日,播出時間從晚上八點調整到晚上七點;1984年有了在香港的第一個駐外記者站並與亞太廣播聯盟的A、B、C區的國家交換新聞影片;1988年更換片頭曲;2018年1月1日,CCTV4
  • 印度人:我們無法忍受沒有中國製造的日子,外媒:印度製造像海市蜃樓
    我們正在研究的孟買-普納項目,計劃每年運載1.5億人。他進一步表示,這個項目取得了很大進展。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來評估這條路線,看看是否有機會實施,通車後,從孟買-普納的4小時旅程將縮短至26分鐘。我們認為超級高鐵是一個公交系統,必須讓大眾坐得起。我們認為票價可以和普通火車票的價格相當,很可能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現在說還為時過早,但毫無疑問,必須讓人們能夠買得起票,人們才會經常乘坐。
  • 我們能逃離關於川普的新聞洪水嗎?
    文:FARHAD MANJOO 上周我無視了唐納德·川普總統。雖然通常我對政治很著迷,但上周我卻沒有閱讀、觀看或收聽任何和美國第45屆總統有關的事情。國家安全顧問麥可·T·弗林辭了職,一盤《歐普拉脫口秀》磁帶導致安德魯·F·普茲代爾的勞工部長提名泡了湯,此外還有別的事情。 我這麼做不是為了把頭埋在沙子裡。我沒有把新聞拒之門外。恰恰相反,我平常花多少時間在網上(所有我醒著的時候),上個星期也花了多少,只不過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不涉及川普的地方。
  • 我們收集了鄭州的聲音,MP3放給你聽!
    街邊的電動車自行車穿梭在風聲裡,菜市場的叫賣聲和顧客討價還價的聲音,這是鄭州市井生活的真實聲音。「前方到站紫荊山站,要下車的乘客請到後門做好下車準備」。對於每日奔波於上下班途中的打工人來說,最熟悉不過的就是地鐵站的播報聲!
  • 新聞 | 流媒體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今天最重磅的新聞只有一個:「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點至10點,整整8個小時,由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公益組織的「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在線上直播。先來看三段本次「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特別慈善音樂會的精彩表演:「歌神」張學友獻唱《Touch of Love》滾石樂隊獻唱《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Lady Gaga、席琳·迪翁、安德烈·波切利、約翰·傳奇、郎朗壓軸表演《The Prayer》這是美國歌手Lady Gaga發起的一次慈善演出,有本世紀最華麗的全明星演出陣容
  • TED演講 | 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新聞如何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
    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RadioInternational)負責人艾莉莎·米勒(Alisa Miller)談到,儘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想更多地了解世界,但媒體實際上向我們展示的卻更少。她還向我們展示令人大開眼界的統計數據和圖表,揭開「言論自由」的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
  • TED演講:美國媒體背後的貓膩:新聞如何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
    新聞是怎樣塑造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呢?先看一張世界地圖,再看看如果按新聞報導數量劃分,美國人看到的「世界圖景」。在這張地圖中, 各個國家的報導比例是按照美國新聞機構報導世界各國新聞的秒數來劃分的,時間是2007年2月,也就是僅僅一年前。
  • 新聞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韓·索羅船長!我們回家了!
    活動上也發布了[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第二款官方預告片,中文預告片請戳:此款的預告片細節似乎與之前的傳聞非常吻合,如波·達梅隆和芬最開始是敵對的狀態,或者雷之所以在Jakku星球上獨自流浪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她是原星戰三部曲中某一個角色的後裔。
  • 聲控黨的福利||邊傑:那些年迷住我們的聲音~
    期待已久的寒假終於開始了小編卻發現一款在期末之前就推出的遊戲依然熱度不減那就是氪與紙片人(正經臉)哈哈,開玩笑,是戀與製作人~不少網友調侃,自這款遊戲上線以來,自己列表中就只剩五類人:李澤言夫人而小編入坑的原因很簡單:衝著聲音去的!是的,你沒看錯!瑪麗蘇的劇情並不能吸引我,真正吸引我的是配音大神們迷人的聲音~尤其是其中為白起配音的阿傑和為周琪洛配音的邊江,作為聲控黨的小編表示很滿足~從《甄嬛傳》溫太醫、《最美的時光》陸勵成、《陸貞傳奇》的高湛,到《老九門》齊鐵嘴、《魁拔》卡拉肖克·潘以及《全職高手》中的葉修.阿傑以其特有的嗓音演繹出了不同人物的風採。
  • 你追了嗎?「噴飯」走紅之後,昨晚新聞聯播又有驚喜!
    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昨天晚上,《新聞聯播》再發國際銳評,題目是《美國是全球合作發展的絆腳石》,主播還是康輝。這篇評論,言辭犀利不亞於前日,更使出了「滿嘴跑火車」「怨婦心態」「羨慕嫉妒恨」「扎輪胎」等一系列接地氣兒的詞彙,很快在網上帶動了一連串熱搜。很多網友表示,新聞聯播真是越來越精彩了。
  • iPhone小技巧: 教你6個令iPhone喇叭變得更響亮的方法
    但是始終是iPhone喇叭,聲音大極有限,但高音質的藍牙甚至有線喇叭價格不便宜。2.把iPhone上下倒轉多個世代iPhone的喇叭集中在下方,如果可以把iPhone上下倒轉擺放,音波被臺面阻隔情況會減少,聲音變得更響亮。
  • 【頭條新聞】美國對中國製造太陽能電池板進一步增加重稅;臺灣遭受重創
    (PV-Tech訊)美國商務部(DoC)日前宣布,對部分中國製造的電池板徵收高達165%的初步反傾銷稅。關稅的全部細節可以在商務部網站上看到。計劃在2015年早期作出對於關稅的最終裁決。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總裁Mukesh Dulani表示:「我們及我們的員工很欣慰聽到美國政府再次阻止外國政府干涉我們的經濟,並為國內生產行業能夠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下競爭開道。我們不應該必須與傾銷進口商品或中國政府競爭。
  • 2019臺灣小主播訓練營丨當主播,我們是專業的!
    7月23日至7月28日,我們在《上海學生英文報》老師的帶領下,前往臺灣地區最具知名度的電視臺之一TVBS(無線衛星電視臺),接受了新聞主播的專業訓練,也有了第一次坐上主播臺的經歷。我們一直認為。聲音和口齒都是天生的,有的清亮,有的低沉;有的口齒伶俐,有的發音混濁。
  • 敘利亞難民的圖片新聞,讓我們真切明白有國才有家!
    在海上漂泊、生死未卜的爸爸摟著自己的孩子,孩子不大,還在睡覺,他什麼也不懂,不知道害怕,不知道死神隨時會來臨!看著好難過,無法遏制地流淚、流淚、流淚!  一張圖片佔據了整個屏幕,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在跳繩,圖片下方有一行字:難民營中的敘利亞女孩。戰亂有可能使敘利亞成為第二個索馬利亞。誰之過?
  • 印尼,新聞酸菜館來看你啦!
    下下個周末(8月16日),當你在手機裡聽到新聞酸菜館裡傳來兩位主播再熟悉不過的聲音,你一定猜不到這聲音來自遙遠的印尼!開播四年,新聞酸菜館將第一次移師外地做節目,而這外地一下子就跳轉到了神秘的印度尼西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個故事要從今年3月的一天說起,我們收到一封來自印尼的郵件。發信人叫王瑞,是新聞酸菜館的忠實聽眾。
  • 國外的「新聞聯播」長啥樣?看看「別人家」的新聞節目片頭
    Youtube上一些網友每年都會將各個國家的新聞節目片頭匯總成視頻,小編今天就節選他們的部分視頻並稍做剪輯,讓我們來一起見識見識國外的「新聞聯播
  • 我們不一樣!【好聲音KTV · 十月紅城】國慶節精彩回顧
    國慶節都在給好聲音KTV的小主們準備禮物我們不放假!!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在這裡在這裡等你 快來看看好聲音KTV在國慶節為大家準備的豐富精彩的活動吧十月紅城下金戈鐵馬暫且退下讓我們一起為祖國母親慶祝生日!
  • 我們不可以不勇敢
    我們不可以不勇敢,當傷太重心太酸無力承擔,穿上這身警服 ,責任在肩, 無私奉獻,接受挑戰 ,我毅然 。我們絕不可以不勇敢,守護平安我們一路肩並肩,不管前方漫漫有多困難,多麼危險 ,我們信念沒改變 永不改變                                                                  ——《警察不可以不勇敢》每次聽到這首歌,我的腦中就閃現那一抹警徽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