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使用網上銀行進行經濟結算活動,當事人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便可以通過網銀轉帳、購物、繳納水電等金融活動,十分便捷。但是犯罪分子也很快盯上了用戶,在網上設置種種陷阱,騙取或盜取個人財產。蜀黍提醒廣大網銀用戶要多長些心眼,防止落入以下陷阱》》》
陷阱一:冒名網站與真網站一字之差
這類陷阱就是不法分子大量克隆各家銀行的網站,以假亂真。用戶一旦輸入卡號及密碼,個人信息就會被網站記錄盜取。案例分析:近年來,假冒克隆網站層出不窮。被揭發的工行假冒網站「www.1cbc.com.cn」與真工行網站的網絡地址「www.icbc.com.cn」只有「1」和「i」之差,致使大量客戶上當受騙。
專家支招:各位網民必須仔細辨別真假網站,核對登錄網址與自己同銀行籤訂的協議書中的網址是否相符;儘量避免使用搜尋引擎等第三方途徑登錄網上銀行。
陷阱二:複製身份證開通網銀
由於用戶馬虎、保管不善或輕信他人,導致網銀個人帳戶信息外洩而遭竊。案例分析:王先生喜歡把包括銀行卡在內的所有密碼設置為自己的生日日期。不法分子利用這一點,持假身份證到銀行網點開通網銀業務,從而獲取了網銀客戶證書和密碼,將王先生帳戶上的87000元「一掃而光」。
專家支招:消費者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出生日期、家庭電話號碼以及自己的身份證號碼作為密碼,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數字和字母混合的方式設定密碼。同時,消費者儘量避免在公用的計算機上通過網上銀行進行交易,防止數字證書等相關資料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
陷阱三:冒充銀行發郵件
不法分子以銀行、金融機構或其他機構名義向用戶發送各種電子郵件,以欺詐性信息誘騙客戶包括銀行密碼在內的個人信息,被稱為「網絡釣魚」。案例分析:李先生打開電子郵箱發現有某網上旅行社發來的郵件,打開郵件後發現羅列著各種旅遊信息,其中「韓國十日遊只需1000元」的信息吸引了李先生的眼球,李先生點擊了附在「詳情請點擊」後的超級連結,電腦在點擊後的幾秒內便被植入木馬病毒。
專家支招:用戶需要警惕各種垃圾郵件,尤其是郵件裡的超級連結,不要輕易相信郵件裡的各種虛假信息。
陷阱四:硬碟木馬病毒
木馬病毒會監視受感染計算機系統中正在訪問的網頁,如果發現用戶正在登錄某銀行個人網上銀行,就會彈出偽造的登錄對話框,誘騙用戶輸入登錄密碼和支付密碼,並通過郵件將竊取到的信息發送出去。案例分析:今年初,王小姐拿著已損壞的移動硬碟去維修,剛踏進維修店,一陌生人主動搭訕並表示自己可以為其免費修好,王小姐半信半疑。回家後,王小姐將硬碟插入電腦,果然好了。可電腦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植入木馬病毒,導致網銀帳戶及密碼等大量個人信息洩露。
專家支招:安裝防病毒軟體,保護電腦安全。此外,一旦發現木馬程序入侵,用戶在清除木馬程序的同時,應立即修改個人資料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登錄網絡的用戶名、密碼、郵箱密碼、QQ密碼等。
陷阱五:非法網站。
一些非法的遊戲、商店等網站以「低價」、「折扣」商品誘使客戶輸入網銀卡號及密碼,進行信息盜竊。案例分析:韓先生在網上購物時看到某數碼網站正在搞優惠活動,他看中的一款手機僅售850元。隨後,韓先生查詢了該網站,發現該網站不僅有備案,而且網民評價也不錯。於是,他按照該網頁提示,通過網上銀行支付貨款,但每次到輸入口令密碼時,都顯示密碼錯誤。無奈之下,韓先生便到銀行詢問,這才發現卡上的1000多元被騙。
專家支招:這些非法網站極易混淆視聽,平時注意不要貪圖小便宜。同時可申請網銀「手機簡訊驗證」、「餘額變動提醒」等功能,一旦發現資金被盜,立即修改網上銀行登錄密碼,並更換新的口令卡。
(來源:重慶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