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圖文/記者 易成晨):位於冀蒙交界處的張家口市小蒜溝通信工區,是北京鐵路通信段西北方向管轄最遠的工區,這裡海拔約1200米,地形縱橫溝壑,工區管理著長途光電纜、55個通信鐵塔、86個通話柱等通信設備,分布在包括3個車站、10座隧道、38座高架橋在內的59公裡鐵路沿線。付建榮、張智、周鵬、楊歡、汪濤、王曉樓、張愛國,是保障這些設備安全可靠的全部人力。
當天工人們要對9.6公裡長的舊堡隧道進行巡視檢查。進隧道之前,周鵬(左一)給工友們介紹工作要點,「安全第一,有車過來一定要注意避讓。」他反覆強調。
到隧道口要下一個落差20米左右的陡坡,工人需要扛著三四十斤重的摺疊梯和檢修工具進入隧道。圖為舊堡隧道口。
張智擔任安全員,任務就是「看車」——發現有列車正靠近作業位置時,要提前吹喇叭發警報,工人則必須立即停止工作,準備避車。
隧道內漆黑一片,鐵道旁邊走路的地方狹窄且凹凸不平,檢修對象包括每500米距離一個的通話柱、電纜槽道、無線中繼器以及懸掛在3米多高的漏纜。
除了光線差,隧道內還面臨粉塵問題,「這邊貨車多,帶進來大量粉塵,洞內空氣不流通,所以越積越重,列車經過的時候掀起的石渣都往臉上濺。進去都必須帶口罩和『豬嘴頭子』(防護面具),夏天時悶熱無比呼吸吃力,每次出來整個臉除了嘴部其餘都是黑的。」老工人姜立新說。圖為工人發現漏纜的一處問題,搭梯子上到三四米高的地方進行檢修。
在作業過程中,安全員手中的警報喇叭響起,響徹隧道,工人們立即停止行動,靠邊靜待列車通過。一趟列車疾馳而來,時速160公裡,最近處距離人也就2米左右,因此容不得半點馬虎,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
工區主副食供應不易,工人們的飲食很簡單,午飯主要是麵條。事實上平日早上五六點大家就要出門開始一天的工作,午飯都是在工作間隙用麵包饅頭將就一下。
由於工作量大,在野外「吃飯」是難免的,「一般都是帶饅頭片、麵包之類的湊合一下。」周鵬說,「但喝水是個問題,因為帶著設備,所以一般帶不了多少水,在高架橋或者隧道作業的時候,大概就兩瓶礦泉水吧。而且冬天帶了也沒用,都凍住了。」
午飯後,工人爬上一處通信鐵塔進行檢查,小蒜溝工區轄區內有55個這樣的鐵塔。
工人對通信鐵塔上的通話柱進行檢查,顯示狀態良好。通話柱是應急設備,雖然平時用不上,但必須保證需要的時候是好的。
一天工作結束後是例行的班後總結,大家盤點工作內容,指出需要保持或加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