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季供暖季開始以後,東北多地接連遭受霧霾侵襲。11月8日,瀋陽PM2.5濃度爆表,一度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們先來感受一下。
網友調侃下圖:天邊飄來五個字↓↓↓
(遼瀋晚報頭版)
(11月8日21點 東北多地實時空氣品質指數 )
(新華社 張瑤攝)
遼寧省環保廳專家解釋,造成此次重汙染天氣的主要原因是燃煤汙染(採暖導致燃煤汙染物排放增大)、汙染傳輸(吉林和黑龍江重汙染輸送)、靜穩天氣(沒有風)三部分。
瀋陽大氣汙染一級預警發布數小時後,建築工地卻頂著停工禁令繼續施工、環保局官網癱瘓近2小時、環保局工作人員對啟動一級響應竟不知情……
瀋陽市民李女士
「出門感覺空氣辣眼睛、嗓子難受,就來買個口罩,但具體該怎麼辦,也不太清楚。」
52歲的環衛工師傅
雖然也知道今天霧霾很嚴重,但具體嚴重到什麼程度、對身體有何危害、該如何預防他卻並不清楚。「所裡也沒有給配發口罩,我也不知道戴口罩有沒有用,這是工作,耽誤了不行。」
一位瀋陽市民
「我也沒關注環保局的微博,怎麼會知道啟動了應急響應?哪怕給我們發一條提醒的簡訊也好。」
(瀋陽市民戴口罩出行)
(長春市民戴口罩出行)
「供暖季霧霾」,每年這樣的新聞總是「按時」到達。如何應對,瀋陽的環保部門並沒讓人看到太多進步。
溝通不暢 「預案」成了紙上談兵
根據瀋陽市政府辦公廳下發的《瀋陽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遭遇重汙染天氣,瀋陽市多個職能部門將啟動應急程序,工地停工、單雙號限行等強力措施都將施行。然而,此次重汙染達到爆表級別,群眾透過霧霾卻能看清一件事:「預案」是紙上談兵。
依道理而言,「預案」往往細化至部門,能夠變「各自為政」為「統一步調」。然而,此番重汙染天氣,工地停工、學校停課、單雙號限行,各項措施並沒有落到實處。溝通渠道不暢通,讓「預案」變成了鎖在辦公抽屜裡的玩物,中看不中用。這恰恰說明我們的一些工作還停留在表象,缺乏實質的行動。
治理霧霾 不能靠「等風來」
毋庸置疑,治理霧霾需要長效機制,涉及產業轉型升級、能源結構改革,以及新能源發展,對此,「十三五」規劃中已做出諸多安排。但與此同時,也須輔以臨時性應對措施,做到長短結合。這一次霧霾爆表,本應及時發布相應信息,讓市民做好防護,然而環保局官網上卻提示不到位,很多群眾對於如何防護毫不知情,家長都在互相打聽到底學校停不停課,不能不說相關部門的工作嚴重失職。
霧霾天來襲,不是只有「等風來」的被動手段。我們的工作是否到位,不需群眾去閱讀紙面文章,只需讓群眾用鼻子聞、用眼睛看即可。政府應急預案「梗阻」,說明一些部門治理霧霾的行動,與系統化、精細化作戰相去甚遠。
治理霧霾,不能靠「風」——「一陣風」,更不能靠「吹」——「用嘴吹」,要用切切實實的行動,讓人們看到治理霧霾的效果。希望各地相關部門能夠從每次「霧霾圍城」中梳理工作中的不足和作風上的問題,用更大努力去治理霧霾,也讓群眾切切實實地看到相關部門把百姓健康放在心上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作風!
文|央視評論特約撰稿 王健
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唐怡
編輯/王元 龐丁 王瑤 文雅
讓重汙染天氣的應急預案更精細化 服務每一個人 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