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看哪白水正變成美酒」,關注訂閱:)
最近,一個朋友寄給我一本關於如何好好生活的書,它裡面提到很多關於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的方案——比如學做一份甜品,比如堅持健身運動,比如給自己買一束鮮花…
我很感恩,我雖微小,卻常被好友掛在心頭上。但這讓我不禁思考的是,我們離幸福的生活,美好的生活,笑開花的生活,差的只是這麼幾個步驟?這麼幾個方案嗎?擁有了這些步驟,擁有了這些方案的人真的就能幸福到不得了了嗎?
輕撫著這本書,我在我的小本本上寫下了我當即的感受:幸福不是我們擁有什麼,幸福是我們感受到了什麼,幸福不是我們擁有多少,幸福是我們感受到了多少。
我們可以沒有鮮花,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幸福,因為我們看到一個女孩被男孩求婚時,鮮花包圍的笑臉;我們可以錯過一次的健身運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幸福,因為在這場臨時的朋友聚會中,我們可以互訴衷腸,舉杯感嘆生命的奇妙;我們可以沒有網紅奶茶蛋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幸福,因為路邊一塊錢的串串也好吃到讓人想哭…
當我看完《我的叔叔》這部影片後,我本來想將這篇文章立意在,我們或許可以將所有的事情意義話,儀式化,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充滿幹勁,嘿哈嘿!但是寫著寫著,我被我自己說服了,因為幸福感不在於價值,不在於結果,不在於意義,而在於感受。
《我的叔叔》講的就是一個小男孩的叔叔的生活日常。他特別沒用,自詡是哲學家,但只是大學裡的兼職講師,賺著朗朗噹噹的「幾毛錢」。他一大把歲數了還寄居在自己哥哥家裡,平時抽抽菸、看看漫畫、睡睡懶覺,還打著自己侄兒零花錢的壞念頭。一天,他遇見了讓他心動的女孩,他突然變得很不一樣,他家人吐槽說,如果他拿出這份熱情的百分之一來生活就好了。但是最終他沒有追上他喜歡的女孩子,他一夜回到「原形」,然後影片結束。
叔叔周圍的每一個人,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在嫌棄叔叔,覺得他實在是太沒用了,要什麼沒什麼,還不上進。但是,這是別人的評價,他們對他的評價是,他是不幸福的,因為他沒有什麼,因為他沒有什麼,因為他沒有什麼…
但是他到底幸福不幸福?他自己覺得幸福嗎?Emm…這關你屁事,這關我屁事,我們居然沒有忙著幸福我們自己,卻有時間指責別人的不幸福?難道我們的幸福是建立在別人不如我們幸福之上嗎?
這位叔叔自我感覺到底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這份「沒用」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因為混跡在人群中,跟大家一樣,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有一樣的目標,有一樣的喜惡,是會少很多「敵人」的,是會少很多「攻擊」的。
但是恰恰,這樣一個願意失去他人好感的人,我覺得他是一個能感受到更多幸福感的人,因為他不以尋求他人的認同為滿足,他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真實地感受自己。
其實叔叔最後是能擁有女孩的,他完全可以不向女孩提及她的未婚夫為了能跟她在一起所做的犧牲,這樣女孩就不會回心轉意,他或許就能得到女孩。但是,叔叔選擇成全他們。那一霎那,你能說叔叔是貧瘠的嗎?叔叔是什麼都沒有的人嗎?一無所有的人才會想要努力擁有。
不是什麼好事情發生了,我們才幸福,不是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一切,我們才幸福,不是我們成為了人們口口相傳、誇讚、標榜的「人生贏家」,我們才幸福。幸福是一種選擇,不是你有沒有,而是你要不要。
幸福不在於擁有,而在於感受,若你感受,你就是擁有。
影片《我的叔叔》(2016日版)
- 歡迎分享帶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