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京都的喜愛是有毒的。大年初四,突然蹦出對阿闍梨餅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饞)。阿闍梨餅的總店就在京都大學附近(主頁:http://www.ajyarimochi.com)。
(阿闍梨餅總店,圖片來自其主頁)
想來當初選擇這個大學也是應了我這個吃貨的又一大願望。京大所在的百萬遍路口除了阿闍梨餅店鋪以外,還有金平糖、かぎや這兩個點心鋪也是和點心的經典。金平糖是日本人結婚啥喜歡發的糖(傳說如果婚宴用需要提前預約的,客人多的時候甚至要提前幾年約)。金平糖個子不大,形象用日語中「可愛い」=可愛這一個單詞來表達應該不為過。個頭雖小,但它非常香。並且曾經還因為其香味被附近居民提起過訴訟(說人家作金平糖的時候太香了,環境的騷擾。。。MGD,金平糖家太冤了,免費讓你們享受糖果的香味還被告。。。)。
(金平糖)
(野菊)
不過,比起香味濃鬱的金平糖我更喜歡かぎや家的野菊,也是個頭不大,微甜,很香(用日語的「可憐」=惹人喜愛來形容比較合適)。好吧,回歸今天思念的主題,我最愛的阿闍梨餅。阿闍梨(阿闍梨,中間一個字讀she,二聲,梵語,意指高僧)它外表真的很平淡無奇,說穿了就是紅豆餅,還蠻像銅鑼燒(外表哦),但是吃過的人自然知道它絕對不是銅鑼燒(不行,又流口水了),入口後的那種QQ的彈性讓人回味無窮。
(圖片源自店鋪主頁)
以前每次要寫研究報告啥的時候它都是我的最佳伴侶,寫累了,泡一杯茶(或咖啡),配上剛跑去店裡買回的熱乎乎的阿闍梨餅,思路如同泉水一般湧出,而且是甘甜的清泉(再咽一下口水)。有好幾次傍晚突然想吃衝到店裡卻發現當天的賣光了,只得悻悻而歸,待到第二天再去店裡候著。已經算不清寫那17萬字的博士論文吃掉了多少盒阿闍梨餅,某種意義上,是它幫助我完成了自己在京都的學業。兩年前回去做訪問學者,帶著兒子還有老公也去光顧了他家,仍然是坐落在一條小街裡面的簡單點日式建築,不變的乾淨和寧靜。偶遇店主在街道辦小型的祭り(慶典活動,不是慶祝店鋪的活動,而是附近居民聚在一起玩,小朋友可以抓魚等,公益性的),那時看著盛裝打扮的小朋友在街道上期盼的眼神時,突然有一種穿越回以前中國的感覺,似乎看到了以前大戶人家辦宴席請街坊鄰居吃飯的光景。或許,喜愛阿闍梨餅,不僅僅是因為它那熱乎乎的紅豆餡帶給我的溫暖,還因為它勾起了我對傳統社會人情的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