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袋媽 · 設計 | 袋媽
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發起。
「國際不打小孩日」還有一個口號:「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三天不打,上房掀瓦」的觀念在許多國家裡似乎已不分國界地紮根於人們的無意識中。如果有,那就打兩頓——不吃飯,打一頓;不睡覺,打一頓;不寫作業,打一頓;調皮搗蛋,打一頓。深圳市婦女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曾對10所學校的1300名學生展開調查。面對體罰40.3%的孩子內心是「不服氣、內心抵抗」的態度。14.8%的孩子會有「真想離開這個家」「不想上學」的想法。許多家長都以為只是打幾下,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但其實,「傷害」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嚴重……當晚凌晨,孩子因頭部受傷劇烈嘔吐,嘔吐物堵住了氣管,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最終,這位母親被判監禁三年,情緒失控打了孩子,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每次發生這樣的悲劇後,聽到最多的就是「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要知道,孩子的眼睛,如同一臺不設上限的攝像機和複印機,
他們記錄著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並悄悄地將這些行為,複印到自己的思維和生命中。
孩子不聽話時,到底該如何教育
一、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為人父母的本份。
「多數父母都會時不時地產生想要打孩子的衝動,與其說這種感覺是孩子的行為所致,
倒不如說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疲憊、壓力、焦慮或不快。」
冷靜下來,細想一下,孩子的行為,並非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而之所以動手打孩子,只不過是生活的瑣事、工作的煩惱、家庭的矛盾等疊加一起,不妨先讓他回房間安靜10分鐘,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他講理。同時,也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妨在內心從1數到10,告訴自己先冷靜;或者離開現場,到另一個地方5分鐘,打孩子的衝動就會減少很多。除了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還要讓孩子對所犯的錯誤負責任。這裡的負責任絕不是懲罰,而是讓孩子親手為自己彌補過失。孩子犯錯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不是逼孩子認錯,而是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要如何去彌補和承擔這個錯誤。如果孩子還小,亦或有牴觸情緒,父母最好帶著孩子,共同承擔這個後果,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我們常說言傳身教,父母在生氣的時候打孩子,變相就告訴孩子,在不高興或是生氣的時可以打別人。陌生人他不敢打,將來自己有了孩子,最容易複製這種方式來進行教育。身為父母,在對待孩子時,請懂得引導與尊重。因為眼下這個「不可理喻」的小孩,可能就是當初的你……父母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而不是打罵孩子的。所以今天,讓我們一起學會傾聽,用寬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了解詳情!
(點擊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