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中秋草龍被列為祁門縣縣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徽州地區歡度中秋的習俗除了各地常見的吃月餅賞月、摸秋等習俗外,最具特色的就是舞草龍了。這一習俗流傳於徽州祁門、黟縣、績溪、歙縣、休寧等地。每年的秋收,祁門縣閃裡鎮桃源村的村民都要扎草龍、舞草龍,以此賀豐收、祝平安、慶團圓。
桃源村的草龍起源於宋代,每年秋收過後,村民們便在收穫的田間地頭就地取材,龍身以「五穀之王」的稻草做成,分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組成。舞草龍在該村已傳承了700多年的歷史,草龍長22米,龍頭高1.5米,龍身龍尾共12節,潤年時為13節,龍身插滿點燃的香,由13個壯漢舞動,每家每戶的門口和祠堂裡都要舞到,插著點燃香的「龍」在村裡街巷中來回穿行,舞動之時閃閃發光,夜晚觀看猶如一條火龍翻滾,很是壯觀。
「草龍」看似簡單且實則複雜,主要是取材於幹稻草、竹篾、木頭。扎草龍的時候要按龍頭、龍身、龍尾的順序來扎。由於龍頭的構造最為複雜,一般要由好幾個技術熟練的人來編扎,光編扎龍頭就要大半天,而全部紮好「草龍」要一兩天時間才能完成。
編草繩
陳根生與陳鴿華兩位老人在扎龍頭
陳鴿華(69歲)老人在扎龍角
將龍角插在龍頭上
陳信和(73歲)老人將龍頭插到鐵三角叉上面
草龍龍頭有五六十斤重,遊客在體驗試舉龍頭
扎龍身
陳根生(65歲)老人在扎龍尾
連接草龍
準備長香
將長香插在草龍上
陳宜生老人正在給草龍挿香
桃源村草龍傳承人陳術本在舞龍前祭拜天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桃源舞龍隊的鑼鼓隊
白天試舞草龍
點香火
草龍繞村莊街道和祠堂起舞,祈求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事事平安。
舞草龍原是鄉間祈神驅瘟和防火求雨活動。古時農曆五、六月間,稻穀多發生病蟲害,村民們就紮好草龍,從村中出發,一路舞動,並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來到田野,在每塊稻田上依次舞動後,將草龍抬到河邊燒毀,謂之「送龍歸海」,以此來驅逐稻穀病蟲害。此外,在端午節或稻穀成熟時,要舞草龍防火;盛夏乾旱之時,也要舞龍求雨。久而久之,就成了當地的習俗,如今舞草龍已漸漸地遠離了其初始的目的,演變成了一種熱鬧的娛樂活動。
來源:雙橋夜月的美篇
ⓐ聲明:該文系引用或轉載,見左下方原文連結。向圖文原創者致謝!圖文版權歸屬於原創者,本公眾號僅用於祁門本地公益傳播,以傳遞美好或警示為目的,若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