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萬物谷當首」,在新化,以梯田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當地人有用豐收後的稻草秸稈扎制草龍的年俗,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精美的手工藝如同古老而神秘的梅山文化一樣,也在奉嘎山的鄉野之間代代傳承。
28歲的奉智平從小痴迷舞龍,在村裡經營農家樂的他發現,目前整個村子僅有的一條草龍還是八年前扎制的,龍鬚耷拉,威風不再。
新化縣奉家鎮村民 奉智平:我們奉嘎山有這麼有特色的草龍,遊客來了,卻舞不出來,很遺憾。
今天一早,奉智平迎著晨曦出門,他要去拜訪村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83歲的奉名主。
新化縣奉家鎮村民 奉智平:奉名主是我師父,他扎了70多年草龍。村裡舞草龍是我小時候最甜蜜的記憶。
奉智平:你在這扯蘿蔔
扯蘿蔔,到屋裡坐
今年,奉智平計劃組織十多位村民,趕在年前扎制一條新的草龍,復興這門傳統的技藝。向老匠人奉名主師父當面請教,是開工前的第一課。
新化縣奉家鎮扎龍手藝人 奉名主:扎龍用的龍骨要用3年生的竹子,韌性最好,好造型。
拜別師父,奉智平約上夥伴上山砍竹。雖是寒冬,竹林深處依舊生機盎然。
處理好龍骨用的竹篾後,選稻草至關重要。奉智平來到田中的草樹上仔細挑選。草樹,就是稻草堆成類似小樹的草垛。師父囑咐,要從草樹中部抽取杆黃、無斷須、無斑點的稻草,才是製作草龍的上品。
新化縣奉家鎮扎龍手藝人 奉名主:梅山梯田的稻草莖杆長,韌性也強。是做草龍的好材料。
稻草還要經過焯水,曬乾,精選等一系列步驟後才能編制。編龍鱗是第一道工序。草龍全身的龍鱗由600 多根草辮組成。左鄰右舍來到奉智平家堂屋坐下,稻草在鄉親們的手中舞動起來,手巧的婦人不到一刻鐘就能編好一根一米長的草辮,初次編草辮的奉智平還需要師父的指點。
新化縣奉家鎮扎龍手藝人 奉名主:複雜的有10多道工序。老祖宗的東西要原原本本留下來。
相傳, 秦皇掃六合之時,就曾舞草龍祭祀戰神蚩尤。一條九節草龍身長81尺,代表蚩尤81個兄弟。整條龍經過編、縫、鑲、繞等十多種工藝,需要約8萬根稻草,每個部位都有嚴格的用草數量要求。最傳神的龍頭,用草達7600多根。
扎龍頭是精細活,耗時兩周以上,先用竹篾和木頭做好龍頭的架子,把泡沫填充其間,一根根金黃色的稻草被緊緻地編在龍頭上,待編出龍頭的輪廓後,再用草杆細細地編排龍嘴,龍牙,整個龍頭金黃放亮,透出一股霸氣。村裡許多孩子還是第一次見到一條草龍的誕生。
小孩:龍的鬍子這麼長
新化縣奉家鎮村民 奉智平: 古老的梅山文化希望不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失傳。
徒弟揭開紅布,師父為龍點睛,奉家草龍在龍的傳人手中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