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比利時一直就是以巧克力聞名的國家。在比利時大街小巷,各種巧克力店鋪隨處可見。巧克力也是各國遊客從比利時帶走最多的「禮物」。比利時不僅生產巧克力的歷史悠久、而且從巧克力的品種、產量、人均消耗量,到工藝創新改革,都走在世界前列。
布魯日巧克力博物館收藏的法國王后Marie-Antoinette喜愛的咖啡具記者在瑞士工作和生活過十多年,經常被朋友問:瑞士巧克力和比利時巧克力相比,哪個國家的好?惟一的回答恐怕只能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瑞士巧克力基本上被跨國食品公司買下,家族式的巧克力手工作坊還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村鎮找到,但已經形不成氣候。而比利時巧克力則大多以家族式、手工作坊式為主。綜合來看,比利時巧克力有以下幾方面優勢:
首先是歷史悠久。比利時許多巧克力工場(前店後廠式的家族企業)的歷史超過百年,有的已經傳承了幾代人。當然,比利時巧克力也與其殖民歷史息息相關。以紀念在剛果熱帶叢林中運輸可可豆的大象為標誌的比利時「金海岸」巧克力(Cote d』Or)誕生於1885年,不少品牌的歷史可以上溯一個世紀。記者與一些巧克力商聊天,他們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已經有百年歷史了!」這種家族式企業注重的是名譽,將信譽和質量視為生命,而能生存百年的企業肯定值得信賴。
其次是比利時巧克力行業創新獨特的工藝,品種多樣,博採眾長,兼收並蓄。據不完全統計,比利時有300多家巧克力生產商,有3000多種口味的巧克力,堪稱「瘋狂的巧克力」。不論是祖傳的巧克力作坊,還是現代化的巧克力公司,每家都有主打產品和秘而不宣的「獨門絕技」。
創建於1911年的卡勒博(Callebaut)公司因掌握了超細可可粉生產工藝,生產的巧克力口感細膩潤滑。此外,卡勒博還研發出護牙、粗纖維、低糖、低脂肪等巧克力產品。1857年,瑞士移民約翰·鈕豪斯(Jean Neuhaus)到布魯塞爾落戶,發明了夾心巧克力,如今早已是比利時著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該企業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盒子裝巧克力的廠家。比利時還出了許多著名的巧克力大師,如皮埃爾·馬科利尼(Pierre Marcolini),他在1995年榮獲世界烘焙師大賽冠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巧克力品牌也隨之風靡全球。
第三,不事張揚,不為利益放棄質量和名譽。比利時巧克力的生產以家族式企業為主,即便是一些大品牌巧克力企業,也保留下一部分產品靠傳統手工方式製造。記者在和許多比利時巧克力商攀談中了解到,他們認為,只有按照傳統配方手工製作出來的巧克力才配得上「比利時巧克力」的稱呼,他們不願或很少在比利時之外建工廠。他們不求產量高,只求質量高;不求世界聞名,但求世代傳承。
為慶祝比利時國王飛利浦和王后馬蒂爾德喜添王子而設計的巧克力盒長按左邊二維碼,識別關注公眾號,或點擊文章標題下「國際範兒」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