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80後90後不識貨?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血戰鋼鋸嶺》的真實背景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的衝繩島戰役,這是美軍「跳島」攻日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衝繩島是日本太平洋上的最後一道關口。衝繩一旦失守,日本賴以維持生存的通往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將被徹底切斷。日軍以死相拼,衝繩血戰九萬日軍戰死,美軍的傷亡人數也達8萬人。衝繩島戰役讓美軍領略到日本皇軍的頑強,美軍高層估計:如果進攻日本本土,美軍要付出一百萬人的傷亡;在衝繩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杜魯門總統痛下決心,向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以「儘快」結束戰爭。
在這樣的戰爭背景下,《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由小鮮肉安德魯·加菲爾德扮演的軍醫戴斯得蒙·多斯由于堅守信仰堅決不碰槍、不吃肉、不殺生。在全民皆兵的二戰中,多斯因自己的信仰飽受屈辱還因此被告上軍事法庭,但他並不是怕死的慫包,在槍林彈雨中他拼死拯救一息尚存的戰友們,最終救出75名受傷戰友。
《血戰鋼鋸嶺》給人的震撼在於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不掩飾,不溢美。中國人八年抗日戰爭,同樣驚天地泣鬼神,一寸山河一寸血,116名將軍戰死疆場;但想想我們的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藏雷,鳥槍射飛機,1937年的士兵感嘆八年抗戰開始了,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1995年梅爾·吉勃遜導演的《勇敢的心》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20年後,梅爾·吉勃遜依然寶刀未老:《血戰鋼鋸嶺》雖然是一部英雄劇,可並沒有把敵手描述的弱智無能;士可殺不可辱,切腹自殺不成功便成仁的武士道精神同樣震㙳,敵人越強大證明自己越英勇。
如果《血戰鋼鋸嶺》只是一場神勇殺敵的荷爾蒙大戲,可能就不會這樣令人稱道。吉布森要表現的是戰爭背後人性信仰與殘酷現實的天人交戰。男主角多斯的宗教意識源自暴力環境中成長的青春殘酷物語:小時候兄弟角鬥失手差點要了兄弟的命,成年後他甚至用手槍瞄準了酗酒家暴的父親;那時他沒有打響手中的槍卻打響了心中的槍,此後他發誓堅決不碰武器。即使入伍投軍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他也堅持自己的信仰。在你死我亡的戰場上,眼睜睜的看著同胞一個個陣亡,多斯問上帝,為什麼要讓我看到這些。稍一猶疑,他就會拿起武器,可是多斯最終的選擇不是殺一個算一個,而是讓我在炮火中再多救一個傷員,居然還包括幾個日本傷兵。
吉布森的《血戰鋼鋸嶺》和李安的《比利·林恩》:一個是從人性的糾結到成為美國英雄;一個是英雄夢碎到人性糾結……但都沒有陷入對戰爭的歌功頌德。祈願今後我們的國產戰爭片在血肉橫飛和「手撕鬼子之餘多一些人性的反思,不要跌入暴力美學的陷阱裡無法自拔。
關注「大咖們」關注的一切,從吃喝玩樂到藝術生活,從商業哲學到人生道理,應有盡有,包羅萬象。
合作郵箱:wondersee@vip.sina.com
關注大咖關注的人還關注李光鬥品牌觀察:lgd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