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2021-02-13 區塊鏈財富圈

誰說80後90後不識貨?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血戰鋼鋸嶺》的真實背景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的衝繩島戰役,這是美軍「跳島」攻日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衝繩島是日本太平洋上的最後一道關口。衝繩一旦失守,日本賴以維持生存的通往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將被徹底切斷。日軍以死相拼,衝繩血戰九萬日軍戰死,美軍的傷亡人數也達8萬人。衝繩島戰役讓美軍領略到日本皇軍的頑強,美軍高層估計:如果進攻日本本土,美軍要付出一百萬人的傷亡;在衝繩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杜魯門總統痛下決心,向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以「儘快」結束戰爭。

在這樣的戰爭背景下,《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由小鮮肉安德魯·加菲爾德扮演的軍醫戴斯得蒙·多斯由于堅守信仰堅決不碰槍、不吃肉、不殺生。在全民皆兵的二戰中,多斯因自己的信仰飽受屈辱還因此被告上軍事法庭,但他並不是怕死的慫包,在槍林彈雨中他拼死拯救一息尚存的戰友們,最終救出75名受傷戰友。

    《血戰鋼鋸嶺》給人的震撼在於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不掩飾,不溢美。中國人八年抗日戰爭,同樣驚天地泣鬼神,一寸山河一寸血,116名將軍戰死疆場;但想想我們的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藏雷,鳥槍射飛機,1937年的士兵感嘆八年抗戰開始了,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1995年梅爾·吉勃遜導演的《勇敢的心》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20年後,梅爾·吉勃遜依然寶刀未老:《血戰鋼鋸嶺》雖然是一部英雄劇,可並沒有把敵手描述的弱智無能;士可殺不可辱,切腹自殺不成功便成仁的武士道精神同樣震㙳,敵人越強大證明自己越英勇。

如果《血戰鋼鋸嶺》只是一場神勇殺敵的荷爾蒙大戲,可能就不會這樣令人稱道。吉布森要表現的是戰爭背後人性信仰與殘酷現實的天人交戰。男主角多斯的宗教意識源自暴力環境中成長的青春殘酷物語:小時候兄弟角鬥失手差點要了兄弟的命,成年後他甚至用手槍瞄準了酗酒家暴的父親;那時他沒有打響手中的槍卻打響了心中的槍,此後他發誓堅決不碰武器。即使入伍投軍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他也堅持自己的信仰。在你死我亡的戰場上,眼睜睜的看著同胞一個個陣亡,多斯問上帝,為什麼要讓我看到這些。稍一猶疑,他就會拿起武器,可是多斯最終的選擇不是殺一個算一個,而是讓我在炮火中再多救一個傷員,居然還包括幾個日本傷兵。

 吉布森的《血戰鋼鋸嶺》和李安的《比利·林恩》:一個是從人性的糾結到成為美國英雄;一個是英雄夢碎到人性糾結……但都沒有陷入對戰爭的歌功頌德。祈願今後我們的國產戰爭片在血肉橫飛和「手撕鬼子之餘多一些人性的反思,不要跌入暴力美學的陷阱裡無法自拔。

關注「大咖們」關注的一切,從吃喝玩樂到藝術生活,從商業哲學到人生道理,應有盡有,包羅萬象。

合作郵箱:wondersee@vip.sina.com

關注大咖關注的人還關注李光鬥品牌觀察:lgdbrand

相關焦點

  • 【翻譯】影評:血戰鋼鋸嶺 Hacksaw Ridge
    《血戰鋼鋸嶺》是一個關於Desmond Doss極其精彩的真實故事,二次大戰期間在衝繩的血戰中,他手無寸鐵地救了75人。他是二戰中唯一一個不用武器作戰的美國士兵,因為他堅信即使戰爭是迫不得已,殺戮也難為正道。作為一名軍醫,他在敵後冒著戰火、橫飛的手榴彈和不長眼的子彈的危險,單槍匹馬地拯救傷員。Doss是第一個獲得國會榮譽勳章的反戰者。
  • 限制級影片《血戰鋼鋸嶺》口碑在發酵,將成為2016年最好的戰爭片
    《血戰鋼鋸嶺》在北美定位為R級影片(限制級),此次引進公映,刪減鏡頭不足30秒,幾乎保證了影片的原汁原味。作為10年磨礪的心血之作,《血戰鋼鋸嶺》更是將鏡頭「暴力」進行到底。這幾天看過片子的小夥伴表示被片中的戰爭場面鎮住了。
  • 美國電影《血戰鋼鋸嶺 Hacksaw Ridge (2016)》高清中字
    美國電影《血戰鋼鋸嶺 Hacksaw Ridge (2016)》高清中字導演: 梅爾·吉勃遜編劇: 安德魯·奈特 / 羅伯特·申坎主演: 安德魯·加菲爾德 / 薩姆·沃辛頓 / 文斯·沃恩 / 雨果·維文 / 盧克·布雷西 / 更多...
  • 從《血戰鋼鋸嶺》看人性的兩個極端:善與惡
    《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是根據太平洋戰爭中一個真實人物的故事改編的。美軍醫療兵德斯蒙德·多斯帶著不殺戮的信仰,揣著聖經來到衝繩島,冒著生命危險演繹了一個特殊版本的英雄傳奇。1945年4月,衝繩島戰役期間,有一個戰場位於一個400英尺高的懸崖上,士兵不得不爬上懸崖頂部作戰,全程要面對日軍的機槍火力和各種陷阱。
  • 這輛自行車再次顛覆了我對抗日神劇的認知……(內附天氣)
    來源: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都市快報(dskbdskb) 轉載已獲得授權我國的抗日劇幾乎積攢了全世界的異能人士,你要沒有一點兒絕技都不好意思跟著八路去打鬼子。這不,繼彈弓打飛機,手撕鬼子之後,網友再翻出一部抗日雷劇↓↓↓這就是電視劇《鐵道遊擊隊》的遊擊隊員彭亮(張亞坤飾),他堪稱中國自行車第一人。在這一幕情節中,彭亮將自行車騎出了直升機的效果,不僅旱地拔蔥直接起飛,還順便搬動了火車的道閘,同時躲開了飛來的子彈!
  • 揭秘在中國演鬼子的日本演員:心理壓力大,差點被中國大媽掐死
    早期的日本鬼子形象,基本都是窮兇極惡,滿嘴八格牙路,殺人如麻。角色也大多由中國演員化妝扮演。最近十年,有一批日本職業演員,開始活躍在中國的各類抗戰劇裡(從左至右依次為涉谷天馬、矢野浩二、三浦研一)日本演員在中國永遠不愁沒有戲拍,抗日劇裡需要大量的「太君大佐少佐中佐」,他們會被槍擊、被炮轟、戰敗切腹,甚至被手撕,
  • 古稀老人自學鋸琴十多年 一把鋼鋸奏出美妙旋律
    一把鋼鋸,雙腿夾住把手,左手按住另一頭,用手指按壓使得鋸身彎曲弧度不斷變化,右手則執一把馬尾弓,在鋸背上來回拉動,手腳輕輕顫動著,這樣演奏出來的樂曲,婉轉悅耳,不亞於小提琴。金園欽介紹,不同鋸子會發出不同音色,「鋸子的長短、厚薄決定音色的不同,低音鋸音色渾厚,給人親切感,中音鋸柔美一些,高音鋸則清脆明亮,大小鋸交替演奏更是另有一番風味。」如今,身為中國音協鋸琴學會會員的金園欽常被邀請到電視臺、街道表演,小有名氣。每天早上,他都會帶著心愛的鋸琴前往和平公園練習,並為愛唱歌的老街坊們伴奏。
  • 銳倫精工帶你了解為什麼木材加工廠都用多片鋸
    多片鋸最顯著的功能--高效率。多片鋸代表了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原木加工技術。 2、多片鋸加工的木材,鋸切過程穩定,鋸切精度高,鋸切出來的木材表面質量好,板料厚度可自由調節,以鋸代刨,成品表面光滑,均勻、平整,無需再次壓刨加工,減少木材浪費。3、多片鋸的鋸片使用壽命長,鋸片消耗低,降低生產成本。
  • 中央編譯局:「抗日」不宜譯成「anti-Japanese」
    (文章來自光明日報)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各地以及國際社會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來紀念這個重要歷史事件。「抗日」是各類對外宣傳和紀念活動中的關鍵詞,如何更為準確地將這個詞翻譯成為英文,體現出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性,直接影響到對外傳播的效果。我們在翻譯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成果《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一書的時候,對不同的譯法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了我們的翻譯方案,供相關部門和同行參考。
  • 當心二鬼子!
    接下了領導的言論徹底激怒了該員工,該員工毅然決定辭職,堅決向二鬼子領導說「NO」。以下是聊天記錄:    看見員工紀念九一八以後馬上問,你是不是不想幹了?這位中國籍員工的做法值得我們尊敬,他沒有為了三鬥米而折腰,而是選擇挺起胸膛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反觀他的二鬼子領導那副「漢奸」「奴隸」嘴臉真是讓人噁心。為了討好日本主子公然打壓、威脅愛國同胞員工,尤其是在九一八紀念日這樣一個特殊日子裡,這樣的做法讓全體中國人不恥,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為現在還有這樣奴相的中國人扼腕!
  • 諜戰劇也追「盜墓」潮流,上演「鬼子吹燈」?
    不僅涉及到數學小概率事件、有意識心理催眠這樣在抗日劇中頗為「新鮮」的元素,更是有著「密室逃脫」和「秘境追蹤」這樣頗具電影質感的強情節,頗有當年美劇《越獄》中邁克斯科菲爾德的霸氣和技術流「盜墓」的「摸金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