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公眾號誕生以來,很多人寫不出好文,就抄襲別人的,據為己有,原作者找上門去,還一副「醉了不認那壺酒錢」的嘴臉,耍無賴,死不承認。
說實話,我寫公號三年了,文筆很爛,剛開始,也是大段大段抄別人的,不抄不行啊,根本寫不出來;後來,逐漸的「照著葫蘆畫瓢」,將人家的改頭換面,據為己有,標上原創,這在新媒體中叫做「洗稿」,這還是屬於「剽竊」。
至於常說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會抄不會抄」,說實話,在寫公號,做「原創」這塊,這個「指導原則」,就是「洗稿」,是很令人羞恥的,上不得臺面的;到現在,我才開始獨立自主的「寫字」,寫出來的字,我看了,都感覺笨拙、噁心;不流暢,頭上一句,尾上一句,像「狗屎」,但有一點,越來越堅持「原創」。
再,剛開始寫公號的時候,看到很多優質文章,行雲流水般讀下來,並未感覺有什麼高深莫測之處。但是,輪到自己寫,才深深的感覺到,人家那些文章讀起來容易,寫起來超級難。
一篇10W+的文,往往意味著作者窮盡了「十年」苦讀、苦寫之功,才能修煉成的;而我們讀後,可能感覺自己好好搜羅一下材料,半日也能完成,這純粹是一種錯覺。
這就是所謂的「看花容易繡花難」。
所以說,「寫字」對我而言,也許還對許多寫手而言,都是非常非常難的一個事。或許堅持寫,熬過去寫「狗屎」這段時光,上了道,也能寫的行雲流水,但如果沒有天賦,這個過程應該非常長,三年、五年或者十年。
鑑於寫字這麼難,那麼「抄襲」也就不足為奇了。
2
三國時期,蜀地有一讀書人叫張松,去幹謁曹操。
見曹操之前,先拜見了曹操的秘書「楊修」。
張松對楊修道:「曹丞相有才乎?」
楊修道:「有才,曹丞相不僅讀了很多很多書,還寫了一本書。」說著,楊修從書櫃裡取出一本《孟德新書》;並告訴張松,這是曹丞相的「原創」,一部兵法著作,尚未發表,天下人都還不知。
張松道,拿來我看。楊修遞給了他。
張松一頁一頁的翻閱,很快翻到了最後一頁,然後合上書本,交給楊修,道:「唉——,這哪是什麼『原創』,這是戰國無名氏所作,蜀地的三歲小孩都能倒背如流。」
楊修聽了,不信。讓張松背一段。結果,張松不打哏子的從頭到尾背了一遍。
楊修,目瞪口呆。
讀者,注意,這就說明了曹操的這《孟德新書》基本是抄襲,非原創。
那麼,這一層被張松揭露出來之後,曹丞相會怎麼處理此事呢,會不會像被踩到了尾巴一樣,「嗷」的一聲呢?
繼續往下看:
3
次日,楊修將此事匯報給了曹操。
曹丞相聽罷,反應很平常,既不激動,也不憤怒,只說了一句話:「莫非古人與吾暗合否?」
當然,絕不是「暗合」,哪有標點符號,一個字也不重樣的「暗合」。
這句話,充分顯示了曹丞相的大領導氣度,被人揭穿「抄襲」,沒有發火,沒有惱羞成怒,更沒有像被踩了尾巴一樣,「嗷」的一聲,而是大大方方的「承認」了。
只不過,作為大領導,顧及身份形象,語言藝術表達的比較委婉。
這是難能可貴的。
尤其值得點讚的是,曹丞相不僅承認了「抄襲」,還親手把《孟德新書》這卷竹簡拆開,一把一把的填進爐火裡,全部燒成灰,以實際行動認錯,向世人表明「抄襲可恥」,倡導文壇「原創」清流。
這就好比,一個大領導,完全可以控制網絡媒體的大佬,在微博、公號上發了一篇文,被網友指出是「抄襲」,然後,人家沒有臉紅脖子粗,卻默默的承認了錯誤,主動刪除了「文章」;也沒有去追究和懲罰那些「舉報者」。
這是一種「氣度」,幹大事的「氣度」。
4
對於焚毀《孟德新書》這事,曹丞相沒有睚眥誰,怪罪誰,打擊誰……,而是坦然接送,改正錯誤。
這一點,曹操真沒的黑!
八斤草魚,高密人,80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