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農村的垃圾成分及經濟狀況,遵循因地制宜、技術可行、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以垃圾處理中的減量化、資源化作為重心,無害化為基礎,將避免產生垃圾放在首位,其次是能源回收和廢品循環利用,最後才是垃圾的末端處理。
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制度保障
推動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的有序進行,應從立法上完善,著重加強地方性立法,力爭使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因此需要嚴格立法,建立治理農村垃圾汙染的相關法律法規,在監管和懲罰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相應措施,填補農村垃圾處理監管法律上的空白,各鄉鎮也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推動農村垃圾處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2、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管理體系
我國部分農村已建立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試點,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進行管理。
首先,對垃圾進行源頭分類收集,提取可回收資源,其他垃圾根據理化性質進行分類處理;然後,以村為單位將垃圾運輸至鄉鎮垃圾中轉站貯存;最後,鄉鎮環衛部門負責將垃圾集中運輸至縣級垃圾處理場地進行無害化處理。
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處理可以大大降低進入填埋場的垃圾量,延長了填埋場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對土壤的汙染。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管理體系,對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加強資金管理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城市較落後,縣鄉等地方財力有限,不具備支撐農村垃圾處理的能力。要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有賴於上級政府的財政支持。
因此建議中央政府主導,省、市兩級政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確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經費標準。同時嚴格資金管理,避免地方政府中飽私囊,把農村的垃圾處理專項資金全部或部分挪用,造成農村垃圾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
4、著力研究垃圾汙染防治和處理技術,推廣合適的處理方法
借鑑國內外學者對垃圾處理技術的研究成果,加強新工藝,如太陽能生物集成技術、蚯蚓堆肥法、垃圾衍生燃料法、氣化熔融處理技術等研究。
加強垃圾填埋及焚燒的預處理,通過分選、破碎、壓實等手段減少垃圾的數量和容積。完善填埋、堆肥、焚燒3種基本垃圾處理工藝,在此基礎上,推出各種垃圾綜合處理方案的系統規劃決策模式或模型。這些新技術為治理農村垃圾問題提供了有益參考, 但在適用性和實效性方面仍有待深入的探討和進一步的測定。
針對當前垃圾處理技術與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農村垃圾處理技術的選擇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技術成熟可靠;二是處理設施簡單;三是投資省錢;四是運行維護方便;五是運行費用低。
在農村以上五點均具備的一個處理方式之一就是:沼氣發酵。沼氣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是安全、衛生、價廉、熱效率高的氣體燃料。沼氣發酵是以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等作為主要原料,在密閉厭氧的條件下經降解,最後變成甲烷為主、多種成分混合的可燃氣體。
沼氣產生的廢渣是優質農家肥,可以施入農田,沼液經各種細菌作用可形成多種無害化營養物質,可作為養豬、養魚的飼料。沼氣發酵實現垃圾的資源化無害化,值得在農村廣泛推廣。
5、加強分類收集處理宣傳力度,對村民進行科普教育
垃圾管理與處理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社會活動的最終主體是人,強調人人參與,因此公眾的廣泛參與應是重要組成部分。
各地區應該在村內加強分類收集處理宣傳力度,對村民垃圾分類知識進行普及,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引導村民源頭分類,將可回收資源自行整理變賣,其他垃圾分類處理,選擇最佳資源化利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