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於2019年2月27日發表於RADII網站radiichina.com,經授權由英文譯作中文,僅限於unCoVer線上平臺發表。
本期推文簡要梳理了上世紀非裔美國人(以下正文均按照原文「Black Americans」的措辭譯為「美國黑人」)與中國交往史中的若干重要人物和事件。儘管這段歷史不為大眾所熟知,卻意義重大。從過去到現在,同為所謂「有色人種」的非裔美國人與中國華人,有著怎樣的聯繫和互動?美國黑人解放運動與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的抗爭怎樣產生共振、又怎樣彼此汲取能量?新中國的領導人與美國黑人領袖有過何種接觸、又如何影響了美國反種族歧視的鬥爭?本文對上述問題給出了部分解答。
而當下,在「黑命攸關」(#BlackLivesMatter)運動的背景下,這篇發表於一年多前的文章所追溯的那段歷史,顯示出歷久彌新的意義。它也許能夠啟發讀者去思考,如何在如今這波反對種族主義的浪潮中,實現少數族裔之間的的彼此聲援和團結。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website radiichina.com and is republished here with RADII’s permission. To read the original article, 「From W.E.B. Du Bois to the Panthers: A History of Black Americans in China,」 click 「Read More」 at the bottom of the post.
Black American intellectuals and activists have been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China since the 1930s.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is relatively unfamiliar with this part of history does not diminish its everlasting significance.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how have African Americans and Chinese people connected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s fellow 「people of color」? How di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Black Power Movement in the U.S. resonate with and draw inspiration from China’s anti-imperialist struggles? How did leaders of the newly founde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luence Black American leaders and the anti-racist movements in the U.S.? In this article, author Alexandria S. Williams provides partial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Originally published more than a year ago, this article traces back to a history that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day given the current wave of anti-racist movements. Hopefully, it could inspire readers to reflect on ways to achieve transnational solidarity in the pursuit of racial and social justice.
作者: Alexandria S. Williams
翻譯: Huiyin Zhou
校對: Joyce
美國黑人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ta們被認為是中國的朋友,並塑造了中國對美國的最初印象。這篇文章旨在回顧那段早期歷史。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早期翻譯版本向現代中國介紹了美國黑人的抗爭。這些翻譯本並不是基於原文本中的語句,而是作家林紓【清朝至民國時期古文家、翻譯家,曾翻譯多本外文著作——編者注】基於他聽到的口述,以自己的理解寫就而成。因此,包括基莎·布朗(Keisha Brown)在內的一些學者認為,《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中文譯本中對黑人苦難的描述,近似於對中國在西方殖民者手中所受苦難的描述。這種描述將美國黑人歸為飽受壓迫、亟待解放的有色人種之類。林紓或許是有意為之:在現代中國創建之初,美國黑人群體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支持。
事實上,正是黑人唱作人保羅·羅伯森將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也被熟知為《起來》)介紹到美國。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羅伯森就表達了對中國反抗帝國主義鬥爭的支持。流亡國外的中國知識分子劉良模聽聞羅伯森對中國人民反帝運動的同情後,主動與他聯繫,希望他唱一首關於中國革命運動的歌。羅伯森請劉良模為他唱了幾首歌曲,特別被其中那首《起來》所吸引。
幾周之後,羅伯森在西哈萊姆的路易索圓形露天體育場演唱了《起來》。在1941年,羅伯森將他對《起來》的演繹錄製成留聲機唱片,承諾將這張唱片的收益捐贈給中國反帝國主義運動。整個40年代,他都持續在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為場館觀眾表演這首歌曲。
保羅·羅伯森 - 《起來》專輯 (圖片來源:Popsike
https://www.popsike.com/Paul-Robeson-Chee-Lai-Songs-of-New-China-78-rpm-1st-press-WITH-BOOKLET/121174065337.html)
雖然羅伯森生前沒能到訪中國,他的妻子艾歷桑達·古德·羅伯森曾在國共內戰開始前僅兩個月訪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後,《起來》最終於1949年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並在2004年被正式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1年羅伯森去世時,《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致敬羅伯森的悼文,稱他為 「(中國)人民真正的朋友。」
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美國黑人持續幫助中國。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與美國黑人領袖建立聯繫成為了中共國際主義戰略【尾注1】的一部分。雖然美國黑人沒有自己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尾注2】,但直接聯絡目標相通的美國黑人國際主義者,仍被中共視為明智之舉。
W.E.B. 杜波依斯和雪莉·格萊漢姆·杜波依斯到達中國南部,1959年(圖片來源:
http://credo.library.umass.edu/view/full/mums312-i0676)
W.E.B. 杜波依斯和毛澤東(圖片來源: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http://credo.library.umass.edu/view/full/mums312-i0733)
作家、知識分子W.E.B. 杜波依斯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聯絡人選。他之前已經公開表明自己是國際主義者,反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政府,並早在1936年蔣介石執政時期就到訪中國。回國後,他對於歐洲和日本軍隊對待中國民眾的方式表達了不滿,稱其「讓他聯想到密西西比」【位於美國南部的密西西比州見證了黑人奴隸販運等種族不公的黑暗歷史,曾是種族主義者的堅固堡壘——編者注】。
1959年,在毛澤東執政時期,杜波依斯再次受邀回訪中國,並與毛澤東、周恩來、丁西林和陳毅會面。1963年杜波依斯去世時,毛澤東將其作為中國友人致以敬意。
杜波依斯對中國的訪問激勵了其他黑人知識分子訪華,其中就有羅伯特·F·威廉士(Robert F. Williams)。威廉士是全美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尾注3】 的前領導人,武裝反抗的擁護者,並著有《帶槍的黑人》(Negros with Guns)。他在1961年被錯誤指控為綁架犯後,和家人一起逃離美國,前往古巴。1965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邀請下,威廉士在中國得到庇護。在華期間,他公開譴責了美國對其黑人公民的不公正對待,並向中共介紹了「黑人權力」(Black Power)【尾注4】的思想。威廉士在1966年說道:「通過『黑人權力』這一工具,我們希望能做自豪的黑人,而不需為我們非盎格魯-撒克遜的特質而感到抱歉。在種族歧視橫行的美國,主流社會充滿反動、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和腐朽墮落,我們希望將自身與它割離。」
羅伯特·F·威廉士和毛澤東(圖片引用於Jeremiah Jenne的博客
https://www.jeremiahjenne.com/the-archives/2018/3/10/an-african-american-activist-in-the-court-of-mao-the-life-of-robert-f-williams)
羅伯特·F·威廉士也與其他同樣流亡中國的美國黑人相遇了,如全美黑人勞工理事會(NNLC)紐約分會的前執行副主席【尾注5】——維姬·蓋文(Vicki Garvin)。此前,在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尾注6】的壓力下,蓋文負責的分會分崩離析。1960年,面對麥卡錫時期政策【McCarthy Era policies,極度反共產主義、警惕共產主義「間諜」——編者注】帶來的與日俱增的壓力,蓋文從美國逃離至奈及利亞,並在之後的幾年環遊非洲,研學第三世界革命。她的工作讓她認識了中國駐加納大使黃華,並將他介紹給了馬爾科姆·X 【Malcolm X,黑人民權運動家,支持黑人民族主義、泛非洲主義——編者注】。
1964年,黃華大使向蓋文發出訪華邀請,W.E.B.杜波依斯鼓勵她抓住這次機會。維姬·蓋文在接下來的五年裡在上海教英語,並建立了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一門美國黑人歷史課程。
上世紀六十年代,維姬·蓋文在中國(圖片來源:Aaron J. Leonard – Heavy Radicals
http://heavyradicals.com/)
數年之後,自衛黑豹黨(即黑豹黨)也收到了訪華邀請。黑豹黨創始成員們秉持的思想體系與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一脈相承,具體表現為主張基層解放行動和黑人社群的武裝自衛。黑豹黨成立之初,創始成員休伊·牛頓(Huey Newton)和波比·希爾(Bobby Seale)為了賺錢給黑豹們買軍備,曾在大街上販賣被熟知為「小紅書」的《毛主席語錄》。像中共一樣,ta們也以「為人民服務」為目標,並在中共「人民公社」啟發下建立起「免費在校午餐」項目。這些努力隨後推動的免費午餐項目,至今仍存在於美國公立學校。
休伊·牛頓會面周恩來,1971年 (圖片來自The Marxist-Leninist
https://marxistleninist.wordpress.com/2008/12/26/two-articles-by-mao-zedong-on-the-african-american-national-question/)
1971年,黑豹黨領袖伊萊·布朗和休伊·牛頓受邀作為代表團成員訪華。旅途中,「黑豹」們與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會晤,請願中共「為了世界受壓迫人民的自由,和(當時的總統)尼克森談判。」這個請願被周恩來正式接受。休伊·牛頓後來坦陳道,他在北京時其實得到了政治庇護的機會。但他拒絕了,說:「我的抗爭在美國。」
Janine Wiedel – 」黑人權力「黑豹黨,1969年
圖片來源:
https://www.caferoyalbooks.com/shop/black-power-black-panthers-1969-janine-wiedel
雖然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美國黑人就開始與中國建立聯繫,但在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始於1972年尼克森訪京)之後的幾十年,對於這段歷史的記憶卻逐漸消逝。如今,如果你在中國問人們認識哪些黑人人物,許多人會提到史蒂芬·馬布裡【NBA球星——譯者注】或巴拉克·歐巴馬,而不是W.E.B. 杜波依斯或休伊·牛頓。
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重溫和記住歷史對於我們來說尤其重要。讓我們在這個黑人歷史月【黑人歷史月在美國是每年二月,也有其它國家如英國、愛爾蘭指定其它月份為黑人歷史月,以紀念非裔歷史及其克服的種種挑戰——編者注】回顧美國黑人歷史和抗爭努力的同時,也記住那些黑人國際主義者——ta們幫助建立了與中國的早期聯繫,以及中國對美國的早期看法。
本文最初發表於radiichina.com
黑豹黨代表團訪問中國長城,1971年(圖片來源:哈佛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https://medium.com/fairbank-center/teaching-china-through-black-history-30e3cdc32f03
原圖片下方注釋:站立在長城前一行人中,最右上方的是醫生託爾伯特·斯莫。1971年,他作為黑豹黨代表團的一員訪華。圖片來源:黑豹報
https://libcom.org/history/black-panther-newspaper-black-panther-party
Scroll down to read 向上滑動閱讀
尾注1: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國際主義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全球命運共同體,主要體現為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之相對的則是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主張專注本國內政、減少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及對他國的幹涉。
https://www.dailysabah.com/op-ed/2020/01/30/isolationism-versus-internationalism-which-course-to-take-in-foreign-policy#:~:text=Internationalism%20holds%20that%20states%20define,with%20others%20in%20the%20system.
尾注2:民族國家(Nation-state):民族國家(政權)通常指政治疆域與文化邊界重合的區域,文化組成相對單一,大多數人群保有同一認同。理想中的「民族國家」只有一種民族身份和一種文化傳統體系,但在全球化的現當代,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擁有多元族群。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nation-state
尾注3:全美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NAACP是一個由W.E.B.杜波依斯等人成立於1909年的跨種族組織,致力於反對種族主義、廢除種族隔離,消除住房、教育、就業、選舉投票與交通等方面的歧視,保證非裔美國人等少數族裔的合法權益。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Colored-People
尾注4:黑人權力(Black Power):六十年代民權運動時期,以Stokely Carmichael等人為代表的 「黑人權力」派不滿足於爭取局限在美國社會的「公民權利」。ta們的訴求涵蓋更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由平等與民族自主(black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American-civil-rights-movement/From-black-power-to-the-assassination-of-Martin-Luther-King#ref1075983
尾注5:全美黑人勞工理事會(NNLC, National Negro Labor Council):成立於1951年,專注為美國黑人勞工務工、保障勞工權益。雖然該組織在五十年代的保守政治環境與政策下很快被迫解散,但其在勞動權益領域奠定了公民運動的基礎。
https://www.encyclopedia.com/history/encyclopedias-almanacs-transcripts-and-maps/national-negro-labor-council
尾注6: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美國眾議院於1938年建立HUAC,在1940s-1950開展了一系列的「反共產主義間諜」調查。尼克森為其一大支持者。HUAC的反共產主義活動與下文提到的「麥卡錫時期政策」相輔相成。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House-Un-American-Activities-Committee;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McCarthyism
書籍推薦 | Recommended Reading
《東方黑:美國黑人激進主義想像裡的冷戰中國》— 羅伯遜·弗雷澤
圖片來源:
https://www.dukeupress.edu/the-east-is-black (左)
https://pressroom.usc.edu/robeson-taj-frazier/ (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