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想像,一次臺北街頭的問路,竟然引起我對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這個宏大命題的思考。但願是杞人憂天,更希望是忠言逆耳。
那是在上周末,我出公差到臺北,走完了一天的行程,想到賓館附近的便利店買點兒夜宵。經過一家髮廊門口時,見一小哥在路邊抽菸,看著像是本地人,就上前問路。不料他聽出我的口音帶著「大陸腔」,竟拉著我問個不休:「你能不能告訴我,在大陸遇到這種事情怎麼辦?」「我是做美發的,以前帶了兩款產品到大陸去,做得很紅,可沒多久就被人冒了!」在他絮絮叨叨略帶著一點兒自吹自擂還有點兒抱怨的話語裡,我只能聽出個大概,此君曾到大陸投資,無奈智慧財產權未獲保護,鎩羽而歸卻又對大陸龐大的市場心有不甘。
在我們迎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今天,聽到這樣的話著實有些刺耳。但我想,一次街頭的偶遇,實在說不上這個髮廊哥對我的抱怨是「別有用心的詆毀」,更何況大陸和臺灣本來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他這樣的實話實說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何為開放?我們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打開大門歡迎四海賓朋。如何讓投資者在大陸安居樂業,讓他們有錢賺的同時也帶動大陸的發展繁榮從而實現雙贏,這才是我們開放的目的。說到底就是一個營商環境的問題了。
一個好的市場,不僅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發達的交通體系、豐厚的政策優惠,同樣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無需諱言,經過四十年的砥礪前行,如今的中國大陸,樓高了,路寬了,人民富裕了,我們的市場「硬體」在世界上是「槓槓滴」了。
但另一方面,在營造公平有序的人文環境方面,我們卻未必足夠硬氣。小企業主是市場冷暖最直接的感受者,我無法確定這位「髮廊哥」所說的是真是假,但就在我們身邊,類似「鹿角巷」這樣的網紅店從一開門就不停被山寨,「金門高粱」這樣的硬通貨在拓展市場的同時始終忙著「打假」,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如此不講規則,真的能說我們擁有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嗎?
對標現代商業文明,我們還有距離,回望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市場主體是否都能做到「誠信經營」?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成績當然是主流,但離我們的目標,差距就在眼前。「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絕不應是句空話,更是一個目標明確的行動宣言。改革已到深水區,我們已經建起物質文明的大廈,現在到了構建現代商業文明大廈的時候了。作為市場的管理者,相關職能部門當然責無旁貸,打擊假冒偽劣,保護智慧財產權,需要的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韌勁和實幹。作為市場的參與者,我們每一位「老闆」是否也該反思,生意如人生,除了金錢,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價值值得我們去追求。今天,你可以不擇手段地發家致富,明天,難道就不會被更加不擇手段的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嗎?
從數量到質量,從野蠻生長到有序發展,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呼喚高素質的市場主體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來源:海西晨報
編輯:洪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