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到底從那一天開始算起
1、臘月二十三: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
2、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3、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到二十五這天就要準備豆腐啦!
4、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6、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7、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
8、大年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 「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