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大氣汙染問題的民眾,大多聽說過空氣品質指數(AQI:Air Quality Index)。可AQI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和汙染物的濃度又有什麼關聯呢,大家應該怎樣使用它呢?我們先來看看某個在國內擁有龐大用戶群的空氣品質實時監測報告app,是如何簡單粗暴的把AQI直接乘以1000,變為汙染物濃度的。
上邊左圖中是該app於四月一日顯示的數據,不由得不讓人懷疑這是愚人節的玩笑。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 從定義上講,PM2.5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質量濃度,而PM10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質量濃度。10微米比2.5微米大吧,也就是說,PM10是包含了PM2.5的。小夥伴們看出問題來了嗎?PM2.5的濃度是不可能高過PM10的!
2. 北京市平均PM2.5濃度達到66000μg/m3!這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直接把大卡車尾氣管插到嘴巴裡抽。咱北京PM2.5汙染是嚴重,可也到不了這份兒上。
3. 空氣品質指數(AQI)或者空氣汙染指數(API:Air Pollution Index),和汙染物濃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嚴重懷疑此款app的開發者根本沒有弄清楚這兩者的區別。
當天,另外一款app(見右圖)裡顯示了PM2.5和PM10的AQI指標,這樣的數值是比較合理的。也更加印證了我們的懷疑,開發第一款空氣品質實時監測報告app的團隊,混淆了AQI和汙染物濃度的概念。
為了能讓大家區分現在市面上不同的手機端大氣汙染監測數據可視化的app的優劣,能更理性的解讀不同大氣汙染數據告訴我們的信息,並用它更明智的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向大眾科普一下AQI的一些基本概念。
AQI是快速評估空氣品質狀況的一組數字,它能告訴我們呼吸的空氣是清潔的還是受到汙染的,以及我們應當注意的健康問題。AQI關注的是吸入受到汙染的空氣以後幾小時或幾天內人體健康可能受到的影響。我國的AQI劃分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於300六檔,對應於空氣品質的六個級別,指數越大,級別越高,說明汙染越嚴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越明顯。
在美國,AQI也同樣劃分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301-500六檔,每一檔汙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措辭於國內相似,稍有不同。但是最不同的是同一檔AQI所對應的汙染物濃度範圍。由於PM2.5通常是超標最多的汙染物,我們以其為例,看看下圖裡,中美在AQI和PM2.5濃度關聯上的區別。
首先,AQI和PM2.5濃度之間沒有1000倍的線性關係。那麼汙染物的質量濃度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氣中某種汙染物的質量濃度定義為此種汙染物的質量與其所佔的空氣總體積的商。目前我國常規監測的大氣汙染物使用的都是質量濃度單位,具體說來就是微克每立方米(μg/m3)。PM2.5的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也就意味著在一立方米的空氣中漂浮著60微克的細小顆粒物。
其次,雖然中美都使用六檔類似的AQI,但是在和PM2.5濃度相關聯時,國內對AQI的標定是相當寬鬆的。舉例說明:某天PM2.5的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在美國AQI已經進入紅色不健康地帶(易感人群應該避免室外活動),而國內還處於黃色地帶(無明顯危害)。具體用那個標準來指導與體力消耗相關的外出活動,小夥伴們看著辦吧。
(本文由王蘊剛博士與UCLA清潔空氣科研教育中心合作完成)
UCLA清潔空氣科研教育中心將在2015年8月舉行為期一周的空氣品質管理培訓班,詳情請見我們在4月2日推送的公共消息。
關注UCLA清潔空氣科研教育中心,請長按並提取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