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跳火坑」,需要不畏艱險的勇氣、化險為夷的智慧、自我犧牲的境界;能「點盞燈」,呼喚高人一籌的見識、服務大眾的無私、指引方向的氣魄。
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習近平同志在延安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學辦沼氣池,以解決當地缺煤缺柴不通電的問題。當時老百姓根本不相信,說沼氣怎麼可能做飯,還能點燈?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習近平沒有過多解釋,他從四川學辦沼氣回來後,帶頭幹了起來,前後忙了20多天,終於辦成了整個陝西第一個沼氣池。
其中道理,給人以良多啟示,講的其實就是「跳火坑」與「點盞燈」的關係。「跳火坑」就是要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多理解群眾,不埋怨群眾,在關懷群眾中增進感情,以身示範引領群眾幹。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帶領群眾把思路打開、把事情辦成,也就是為群眾「點盞燈」。
200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一書中,有一段針對群眾工作十分形象的論述:我們的方針再正確,如果不被群眾理解,也難以貫徹執行。如果群眾不聽,你就先跟著群眾走,群眾跳火坑,你也跟著跳下去。群眾覺悟了,從火坑裡爬出來,最終還是要跟你走。群眾跳,你不跳,幹群關係就疏遠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顯然,「跳火坑」只是一個比喻,說的是艱難的處境。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這種情形難以避免,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曾經說過:有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雖然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願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願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否則就會脫離群眾。
對此,習近平同志在多年地方工作實踐中同樣有更真切的感悟並躬身付諸實踐:相信和依靠群眾,又不做群眾的尾巴;教育和引導群眾,千萬不能站到群眾的對立面。
試想,當年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一年之內辦了多少事,辦鐵業社、辦縫紉社、辦代銷點、辦磨坊,有哪件事是一開始就得到老百姓大力支持的呢?有的事是老百姓不敢想,有的事是老百姓想了卻不敢幹,有的事是老百姓想了也幹了卻又擔心幹不成……每每這種時候,習近平同志總是勇敢地「跳火坑」,比如大冬天築淤地壩,他第一個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
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說過,「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願和我們一起奮鬥,去爭取勝利」。今天,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仍然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甘心情願和我們一起奮鬥,去爭取勝利」。能否解決好這個主要矛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是不是真正做到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
敢不敢「跟著群眾跳火坑」是一塊試金石;能不能「給群眾點盞燈」也是一塊試金石。敢「跳火坑」,需要不畏艱險的勇氣、化險為夷的智慧、自我犧牲的境界;能「點盞燈」,呼喚高人一籌的見識、服務大眾的無私、指引方向的氣魄。兩者完美統一,統一在不摻雜任何雜質的為民情懷上。(董強)
清風 | 信仰的滋味
清風 | 從《風箏》熱播說開去:信仰鑄就不朽
清風 | 感悟「安專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