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個村莊和竹林,半個小時後終於到達長嶺村委葉屋村小組附近的一片竹林裡。環顧四周,人跡罕見。竹林左邊是一塊約兩畝的菜地,上面種著青菜,再往裡走可看見兩個池塘和幾間搭起來的棚房。此時正是餵食時間,只見上千隻鵝搖頭晃腦,撲騰著翅膀,跟隨養殖員慢悠悠地移動,場面頗為壯觀。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主角:餵食槐葉的「生態鵝」。
「這些鵝只餵食槐葉、玉米和青菜等,不餵任何飼料。長期餵食槐葉能讓鵝全身的皮下脂肪近乎零,又兼具槐葉抗炎消毒的藥性作用,肉質厚實,香而不膩,用來做清水鵝尤其清甜。」養殖戶李風英說,槐葉鵝是華南農業大學所研究出來的品種,不僅吃得講究,連養殖場所也很講究,需要在無工業汙染、無農業種植、人跡較少的地方才能養殖。
據了解,2011年,英德成立了一家養殖公司並專門養殖和銷售槐葉鵝,李風英正是該公司的技術員。由於品質優秀,當時槐葉鵝在珠三角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一年銷售超過3萬隻。但後來由於經營不善,資金出現問題,2013年底公司走向倒閉,槐葉鵝逐漸淡出消費者的餐桌。
「我覺得槐葉鵝如果就這樣銷聲匿跡了,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公司倒閉後,李鳳英決定自己創業,重新打響槐葉鵝品牌。她利用兩年時間籌集資金、做市場調查和鵝場選址等工作。2016年年初,李鳳英試養了1000隻槐葉鵝,鵝成熟後銷售了近800隻。
這樣的成績並沒有讓李鳳英安心,她對槐葉鵝銷售還是憂心忡忡。「那些買鵝的是原來公司很小的一部分老客戶,大部分客戶都擔心槐葉鵝會再次停止供應,不敢輕易進貨。而且槐葉鵝成本高,是一般飼料鵝的一倍,不少客戶都難以接受。」李鳳英說。同時,她也調查發現,目前清遠地區幾乎沒有養殖槐葉鵝的人,要想重新打開市場,有一定難度。
「槐葉鵝要定時、定量餵養,還要觀察鵝群是否吃得均勻。」每天早上5點多,李鳳英就要起床製作食料餵食,每天要餵食四次,最晚一次到晚上10點。當發現有某些鵝吃得不夠或不均勻時,就要將其隔離重新餵食。為了方便製作食料,李鳳英還在鵝場旁種植了槐樹、青菜等植物,照顧好鵝後又去打理菜地。「儘管現在有七八名工人,但是每天還是忙得不可開交,如果當初知道那麼辛苦,我不一定會選擇養鵝這條路。」李鳳英玩笑道。
儘管養鵝之路困難重重,但李鳳英還是堅持下來了。目前,她已經投資近百萬元,將養殖規模擴大到近4000隻。「下一步打算在英德開一間食肆,讓市民初步了解槐葉鵝,如果市場反響好,就進軍珠三角市場,力爭形成連鎖食肆。」此外,李鳳英還引進社會資本,計劃打造200畝的養殖基地,將養殖規模擴大到2萬隻。「希望以後消費者可以知道,清遠不僅有烏鬃鵝,還有英德槐葉鵝。」
文創·規劃·新農業
農業學習(農業考察/農業培訓/農業沙龍),聯繫微信:596158816
講述故事(故事分享/項目展示/文章投稿),聯繫微信:2191329175
業務諮詢(項目策劃/規劃設計/農業眾籌),聯繫微信:27818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