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出逃丨那些為了被「贊」而過的人生,你過夠了嗎

2021-03-03 邦德課堂

今天,有一個姑娘,把Instagram網紅界鬧的風風雨雨,這麼一個永遠展示著光鮮外表,有著50多萬粉絲的小網紅,毅然刪掉了自己instgram上的2000多張照片,關閉各種平臺,宣布退出網紅界。她說,你們不知道這表面光鮮照片下面的艱辛,這樣的壓力,已經把她逼瘋了...很多人支持她,也有很多人說她在作秀。在這個社交軟體普及的社會中,稍有姿色的姑娘不難成為所謂的網紅。在她們的刻意經營下,構建出一片讓所有少女眼饞的生活假象。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位網紅的故事

然後來談談她們逃離社交媒體的原因

伊珊莎·奧尼爾這個小姑娘,今年18歲的她受夠了網紅身份帶給她的虛榮和壓抑,並大膽承認網絡上的完美生活都是假的。

過去幾年中,伊珊莎在社交軟體上過著叱吒風雲的幸福生活。她從高中開始,就開始使用博客、Youtube和一些社交軟體,在Instagram上的粉絲數已經達到了50萬,而Youtube上的訂閱人數也超過了25萬。

一開始我很享受被別人當成參考的對象,然後慢慢地,這種被人喜歡的欲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當她成為一個知名網紅後,找她的贊助商也越來越多。多到靠贊助商就能獨立生活,並在洛杉磯模特界獲得了工作機會。

在她數以萬計的粉絲眼裡,她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女。但是事實上,伊珊莎說她活得很壓抑。


「如果我是16歲,我可能會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為什麼我感覺迷失、孤獨和痛苦。」是的,伊珊莎覺得已經受夠了。她必須停止這種虛假的生活。


她說:我曾經沉迷於別人喜歡我,僅僅因為他們喜歡我,我就會獲得滿足,喜歡我的人越多,我就越希望被更多人喜歡,但是我突然發現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身份。我甚至不知道我沒有它該怎麼辦。所以她決定做出改變。伊珊莎上周向粉絲們宣布,她要退出社交媒體,並且要告訴大家她的「完美照片」背後的真相。

她刪除了她的Tumblr的帳戶,並計劃停止發布YouTube上的視頻。她還從她的Instagram帳戶刪除了2000張照片,她說「那些照片只是為了宣傳自己而拍的,毫無意義。」而她社交媒體上那些「完美的身材」則是通過Ps換來的。


我這樣無意識的沉迷於社交網絡

完全是為別人而生活

伊珊莎說:這張照片我收緊小腹,刻意擺姿勢,推高了胸部,我真不希望年輕女孩知道學習這種虛假的生活,然後開始刻意節食。


像這套衣服,也是為了拍照而穿,因為我從來沒有穿出門過。

伊珊莎說,我經常花幾個小時拍一張照片,然後再花幾個小時修圖。為了讓大家稱讚自己,喜歡自己。

據她描述,很多照片都是為贊助商而拍,用故作隨性的方式去表現,騙來網友的注意力,然後就會得到贊助商的錢。

在她的YouTube頻道,她一邊素顏一邊哭泣著說,太在意粉絲數和點讚數讓她感覺生活沒有意義。在社交網絡上擁有一切,就意味著現實裡一無所有。

現在,伊珊莎希望改變自己,也希望有同樣煩惱的人改變自己,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勵他人,不要成為媒體的奴隸,不要為別人而活。

現在我們來談談

她們逃離社交媒體的原因

跟很多千禧一代的年輕人一樣,憑電視劇《衰姐們兒》(Girls)的主創/主演身份獲得高人氣的莉娜·丹恩(Lena Dunham)也註銷了自己的 Twitter 帳號。今年10月,這位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對 Re/code 網站的播客主持人卡拉·斯威舍(Kara Swisher)說,之所以離開社交網絡平臺,是因為這裡讓她感覺 「很不安全」,而且社交媒體讓她 「患上了某種癌」說白了,她對自己在上面的樣子感到厭倦了。

她還會繼續撰寫推文,但與讀者交流互動的工作則都交由工作人員完成了。就像其他很多的將這140個字符(還包括 Instagram 上的照片和 Facebook 上的內容)交給自己僱員來維護的社交網絡明星一樣,越來越多的普通年輕人也刪除了自己在各個媒體平臺上的帳號 —— 所以在社交網絡壓倒性佔據了我們生活十幾年之後,為什麼千禧一代和 「Z 世代」 的孩子們突然選擇了集體離開這片伴隨他們長大的網絡空間?

Z 世代(Generation Z),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意指在1990年代中葉至2000年後出生的人。一般來說,他們主要是 X 世代的小孩,但也有較老的 Y 世代或是較年輕的嬰兒潮世代的小孩。他們又被稱為C 世代、網絡世代、或是網際網路世代,統指受到網際網路、即時通訊、簡訊息、MP3 播放器、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

很明顯,很多人都對社交媒體產生了某種不健康的依賴,過分沉迷於其中而不問世事。他們與社交媒體之間這種不斷變化的愛恨關係,顯然偏離了智能科技讓你用來分享一切的初衷;更直接點說,這取決於你到底是在 「使用」 還是在 「濫用」 智能科技。隨著社交媒體一起成長壯大的,還有人肉搜索、露骨的出軌誘惑、總是害怕自己錯過什麼的社交焦慮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的簡稱,指忙於眼前事的時候,總是害怕會錯過更有趣或者更好的人和事)、以及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所產生的羨慕嫉妒恨等等不健康心態的威脅。

同樣是今年,綽號 「網絡艾莉森」 的29歲作家阿里·賽格爾(Ali Segel)曾經退出了 Facebook,但沒過多久就跑回來了。對此她承認說:「我發現自己太過沉迷其中,就想把帳號給刪了,卻總還是會重新回來。」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她如此上癮呢?跟很多人一樣,賽格爾發現社交媒體在職業推廣方面還是很有用的。「從職業的角度講,我覺得我還是得在這裡站穩腳跟,因為人們會在看到我往 Facebook 上的 po 文後找到我。」

但你也真沒法用 「職業規劃」 來解釋所有的過度分享。「我確實發現,我有一定程度的網癮。每當我有了某種什麼情緒,就會去 Facebook、Instagram 或者 Twitter 上發張照片或者更新狀態,」 賽格爾說。「我寧可等著跟完全陌生人的交流互動,也不願讓自己去好好地體會一下現在的這種感受。完全不顧當下,任由自哀自戀的情緒發展,並最終走向自暴自棄。」

在 Reddit 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關於放棄社交媒體後自身體驗的討論中。在一個名為 「請問那些刪除了自己社交媒體帳號的朋友是什麼感受」 的帖子中,有個用戶這樣回復道:「(這樣以來)你就不用再看那些鍵盤俠的扯淡、標題黨的文章、段子手的杜撰、宗教或者政治對手間布道式的宣傳、以及時刻想假裝自己很聰明的雞湯文 —— 你可以讓它們全都滾他媽蛋,像個成年人一樣,找到自己應該關心的事。」

另一位用戶並沒有直接退出 Facebook,但只是將自己的帳號保留用作活動宣傳了,並且提醒自己除此之外不要越界。他補充道:「如果我不用翻看我所有關注的朋友的頁面、瀏覽他們最近更新的內容的話,我想我應該會是一個比現在更快樂的傢伙。」

這哥們兒還詳盡解釋了社交網站給用戶生活所帶來的 「羨慕嫉妒恨文化」:「原本你跟老朋友之間 『定期聚一聚』 的那套,突然就變成了時刻把他們的生活暴露在你眼前、提醒你他們過得有多好的狀態。一打開頁面,全是訂婚戒指、剛生孩子、出國旅行、夜生活和馬拉松,然後你肯定會拿自己的生活跟他們做對比。你開始自問你的人生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你過不上人家這種生活。Facebook 就這樣在無意間助長了人們的這種失望和自厭的情緒,你玩兒的越久,就越難受。」

實際上,社交網絡(尤其是 Instagram)能幫助人們打造一個不存在的完美形象已不是什麼新概念了。尤其是那種每天生活在世俗混亂之中的人,會更傾向於偽裝自己生活的點滴。去年就曾有一個女人,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上偽造了她 長達五周的東南亞旅行,並將其作為一個實驗,來揭露社交網絡如何操控現實的能力。

最近 Twitter 上的一份簡易調查結果顯示,社交媒體疲倦症已經像傳染病一樣,在各個平臺上蔓延開來。時尚設計師利茲對我說,她四年前就已經刪掉了自己的 Facebook 帳號,現在覺得下一個就輪到 Instagram 了。另外一個叫賈茲的 「Z 世代」 告訴我,她還在用博客,但也已經不怎麼更新了,而她的 Instagram 也已經有70周沒更新了 —— 事實上,她給我採訪的這條回復,是自2014年以來她在 Twitter 上說的第一句話。

來自倫敦的製片人史黛絲三年前就刪掉了自己的 Facebook 帳戶,就是因為感覺它 「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私人信息展示在了公眾面前」。她對我表示,現在也並未對此決定感到後悔。還有一個叫凱特的作家,她也在三年前註銷了 Twitter,因為她發現自己在那裡更新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在宿醉的情況下發出的。

回到今年五月,當賈登·史密斯(Jaden Smith,威爾·史密斯之子)刪除自己的社交帳號的時候,曾在網上引起過一陣亂鬨鬨的討論。他的突然離開,使無數人開始幻想一個沒有 「如果我們的眼睛不是真的,那麼鏡中的世界又怎麼會真」 這種屁話推文的世界 —— 我們會因此而懷念你的,賈登。當然,他最終還是回到了 Twitter,並且只關注了5個人。

另外一個天使般的姑娘莉莉-蘿絲·戴普(Lily-Rose Depp,約翰尼·德普的女兒),是另一個因為退出社交媒體而引起了公眾恐慌的事例:她先是對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進行了一輪 「自殺」,刪除了 Instagram 上的所有照片;結果最後人們發現,也只是一個假警報:原來她的帳號被人黑了。

話題回到我們最初的討論:為什麼大家都紛紛開始退出社交媒體了?對於 「Z 世代」(這個群體中年齡最大的不過19歲)來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不斷增長的隱私保護需求。據《紐約時報》稱,Z 世代是對自己的 「數字足跡」 最在意的一代人,而且他們也不希望在自己不知曉、或者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出現在公眾媒體上。

所以大家都明白了吧,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社交網絡最初帶來的那種狂喜與刺激,已經隨著我們那被太多聲音和圖片消耗的注意力而消失了。這種感覺,就像是成千上萬個拼命想引起你關注的孩子同時發出嗷嗷待哺的哭鬧,而顯然這哭鬧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只有無邊的混亂而已。

我們或許現在還會關注各種各樣的帳號,聽人吹牛逼、看人秀恩愛,幻想著一個並不存在的未來;但最終,我們都會退出這些社交媒體的平臺,只為讓自己的腦袋休息一下,尋找到這個世界裡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放棄那些為了被 「贊」 而過的人生。去TM的 「無圖無真相」 吧,真的夠了。

作者:珍妮•何普恩 (Jane•Helpern)

翻譯:陳子超

邦德教育微信公眾號:bondstudy

| -邦德教育相信,如果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能遇到好老師,世界會更美好! - |


相關焦點

  • 【尋找】那些你在遊戲中等待過的人
    我們好久不見你在哪裡嘿,朋友,如果真的是你,請打招呼!時間如水流,一路向前,轉眼間又到了10月,2017年已過了大半。至此,刀劍已經度過了13個春夏秋冬,稻米們也結交了一波又一波的好友。一起去新區,一起建幫會,一起通宵升級,一起刷紅點,一起殺狼王……
  • 「網紅」透明袋牛奶,你買過嗎?
    國內也能買到的網紅透明奶」等等使得消費者覺得這種牛奶似乎更好。但是,透明袋牛奶是一個新的發明嗎?用透明袋裝奶,真的不是新發明。先來回顧一下牛奶包裝的歷程。早年間,牛奶也使用過透明的玻璃瓶來裝。再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後,現在的牛奶基本上採用了紙盒裝(利樂磚)、塑料桶、白色塑膠袋的包裝。而現在繼續使用透明袋,實際上是一種倒退。
  • 【懷舊】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電子遊戲,你曾迷過哪幾個?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你還記得嗎?
  • 【18禁】「人家的下體是歡愉用的~~」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臺灣網紅……
    呆丸君今天要八的幾位臺灣網紅,都是花一般美麗的妹子們,因為行事作風大膽潑辣,說的話尺度直逼18X,常常網友討論的熱門話題,時不時就會擠掉那些耀眼的一哥一姐,上一上臺灣娛樂媒體的頭條……這樣的妹子,自然是有人追捧,也有人罵,呆丸君首先要八的,就是最近因為說話尺度太大「攤上事兒」的一位小主……在網絡擁有超高人氣的D奶正妹於熙,日前在臉書發下豪語,直言「贊」過8萬就要
  • 那些年我們一起騎過的鳳凰單車,你騎過嗎?
    微信ID:Yulinlife那些年我們一起騎過的鳳凰單車,你騎過嗎?前言:玉林曾經以自行車多而聞名於中國,而玉林自行車技術更令世人矚目:車載五隻特大水缸,車載大衣櫃,車載超長大竹那是常見的街景!鏈餅處夾了一塊布,這就是典型愛惜單車的標誌,那些年很流行。 直覺告訴我一定有故事,趁大叔又入去鋪面了,馬上過去看看。大家一起品賞一下當年的國產名牌之品質,那是多麼值得自豪的事!現在還有這麼好的國貨嗎??痛心!!和所有收廢舊的單車一樣,一把草帽,一桿秤在車頭,不注意看的話,很不起眼。
  • 同志:你想做網紅嗎?
  • 早些年也閃耀過不少人的LGBT網紅們,現在都過得怎麼樣了?
    (回顧民間帥哥第一彈請戳《當年那些驚鴻一瞥的民間帥哥們,現在都怎麼樣了?》,第二彈在這裡,民間美女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天涯豆瓣微博…美女們今何在?》)那我們今天來說一說那些年紅過的LGBT網紅們吧,因為不想用粗暴的「男同」、「女同」來概括他們。
  • 博白網紅黃秋華身價過萬元是真的嗎?黃秋華公司是幹什麼的他是怎麼紅
    他們大都數地處草根,一般不是科班出生,所以今天我們要來說說廣西玉林博白黃秋華音樂影視歌手,據說他成名之前也只是一個打工小夥子而現在身價已經萬元了,是真的嗎?很多的網紅都有打造自己的團隊,而黃秋華音樂影視歌手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堅持做原創視頻跟音樂,沒有背景沒有團隊,視頻、音樂受到了很多的網友的喜歡,他的搞笑的音樂也一直被網友轉發關注點讚,他的音樂雖然都只有幾分鐘,卻故事性很強,吸引了許多人的喜歡
  • 那些年,我們過的春節
    十年的時光,聽起來很長長到我們歡度了十個春節從收紅包的人變成了發紅包的人十年的時光,回首又很短短到我們回憶起那些
  • 網紅:這個世上真有如此簡單的工作嗎?
    緊接著,鬥魚主播陳一發、馮提莫、大胃王吃播密子君等開始進入大眾視野,憑藉姣好的容貌,只需要定期直播和粉絲互動,輕輕鬆鬆每月就能收入過萬。各大直播平臺如同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都想擠進網紅熱潮中分一杯羹。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網紅行業,都想在網紅大潮中撈一筆快錢。甚至許多95後、00後都紛紛表示想要加入網紅的陣營,「只要會化妝、唱唱歌,聊聊天,坐在家裡每月就有上萬的收入。」這世上真的有如此簡單的工作嗎?我們透過屏幕看網紅過得光鮮亮麗,然而他們的背後呢?
  • 你笑他的女友是網紅,他為什麼不care?瘋狂世界,羅志祥只想唱給你聽……
    這段時間,一直傳說郭富城和這位「網紅」女友分手了。但是,4月10日,郭富城在北京跑《寒戰2》的宣傳,女友主動點讚……⬇️⬇️⬇️現在當事人親證「沒分手」就是微博互相點讚滴,這技能也是……雖然沒什麼創意,但到簡單有效。
  • 愛len過丨也許,相愛很難.
    點擊【總有一首愛len過】關注我們。每晚,聽一首歌。
  • 網紅還好嗎?——就算你不是明道,我也可以讓你在菜市場出道
    Fine,我承認,作為一名過氣的未遂網紅被指派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的心理活動比胡軍劉燁各自攜娃再重複還複雜聽說今年應屆畢業生一如既往面對就業壓力看來人醜多讀書真真是歪理一條當然,如果你長了張李澤鵬的臉那麼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此條推送關閉一位「90後」年輕男主播走紅網絡,主持央視四套新聞節目。
  • 火車站那些光怪陸離的事兒,你一定經歷過!
    這裡有百態人生的分享,有各自嚮往的終點,盡情品味生命中的酸甜苦辣鹹。◆  ◆  ◆  ◆  ◆近日,武昌火車站,一名麵館老闆被一名年輕食客砍頭,令人扼腕。有人說,武昌火車站就是一個微江湖:魔術師、表演藝術家和銷售專家雲集。
  • 失控的網紅
    法制在線節目般的現場和網紅一貫的微博畫風顯然是相當違和的,但這可能是網紅Saya人生中最「紅」的一次了。她粉絲300w(含金量不明)的微博帳戶顯示,昨日閱讀數超過100萬+,互動達到30萬。人民日報、法制日報、共青團日報、新京報紛紛報導了這起事件。
  • 你用過這些網紅口罩嗎?
    網紅面料口罩顆粒過濾性能僅16.5% 記者帶著網上購買的多種口罩,來到國家紡織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實驗室,按照送檢口罩的標準,對一款網紅彈性面料口罩進行顆粒過濾性能測試。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責任編輯:邢宇支持我們請點讚或使用評論功能↓↓↓
  • 一個日本網紅蹲在樹海等前來自殺的人,目的居然是為了…
    這是一個嚴肅而讓人悲傷的地方,前段事情一位外國的網紅為了博眼球而到樹海裡直播。這個網紅進入到這個樹海中,不僅拍攝了一名自殺者的遺體,期間與他的朋友有說有笑,引起網友的憤怒,甚至是明星的譴責。這段視頻發布到網站上點擊達到百萬,由於引起了惡劣影響,雖然網紅本人之後有道歉,最後他的下場是被官方封號。
  • Youtube播放量超3000萬:人生最後悔的不是「做過」,而是「沒做過」
    幾乎全部人的回答都不是關於他們做過的事,而遺憾的是那些他們沒有做過的事。那些他們不曾冒過的險,那些不曾追過的夢。不知道大家將來會不會如他們一樣:但願我曾經....要是我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一點就好了「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你經歷過類似的事麼?
  • 淄博88斤"輪胎妹"成網紅:徒手扒百斤輪胎,坐擁30萬粉絲,出門戴口罩
    檢討下北韓駐地球辦事處:網紅要是都這種類型還可以接受生活每天都是新劇情:生活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而熱愛生活的人兒,也總是意想不到強大朕就靜靜的看著你裝:我這140斤的大老爺們表示很有壓力啊慄志青年三石三實:
  • 【熱點】比基尼登山、開水挑戰、吞活蟲…網紅為了贊什麼都做?!
    沒人知道,在那絕望的43個小時裡,Gigi有沒有那麼一刻,為自己的行為後悔過……Gigi最初走上比基尼登山的挑戰僅僅是因為和好友的一次賭約,也許每次美美自拍後,粉絲們誇她「好厲害」,給她點讚也讓她開心過,但是更多的人表示沒有拿到入山申請,私自進山,不考慮後果,不帶好安全裝備和登山服,既沒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給他人做了不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