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個姑娘,把Instagram網紅界鬧的風風雨雨,這麼一個永遠展示著光鮮外表,有著50多萬粉絲的小網紅,毅然刪掉了自己instgram上的2000多張照片,關閉各種平臺,宣布退出網紅界。她說,你們不知道這表面光鮮照片下面的艱辛,這樣的壓力,已經把她逼瘋了...很多人支持她,也有很多人說她在作秀。在這個社交軟體普及的社會中,稍有姿色的姑娘不難成為所謂的網紅。在她們的刻意經營下,構建出一片讓所有少女眼饞的生活假象。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位網紅的故事
然後來談談她們逃離社交媒體的原因
伊珊莎·奧尼爾這個小姑娘,今年18歲的她受夠了網紅身份帶給她的虛榮和壓抑,並大膽承認網絡上的完美生活都是假的。
過去幾年中,伊珊莎在社交軟體上過著叱吒風雲的幸福生活。她從高中開始,就開始使用博客、Youtube和一些社交軟體,在Instagram上的粉絲數已經達到了50萬,而Youtube上的訂閱人數也超過了25萬。
一開始我很享受被別人當成參考的對象,然後慢慢地,這種被人喜歡的欲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當她成為一個知名網紅後,找她的贊助商也越來越多。多到靠贊助商就能獨立生活,並在洛杉磯模特界獲得了工作機會。
在她數以萬計的粉絲眼裡,她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女。但是事實上,伊珊莎說她活得很壓抑。
「如果我是16歲,我可能會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為什麼我感覺迷失、孤獨和痛苦。」是的,伊珊莎覺得已經受夠了。她必須停止這種虛假的生活。
她說:我曾經沉迷於別人喜歡我,僅僅因為他們喜歡我,我就會獲得滿足,喜歡我的人越多,我就越希望被更多人喜歡,但是我突然發現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身份。我甚至不知道我沒有它該怎麼辦。所以她決定做出改變。伊珊莎上周向粉絲們宣布,她要退出社交媒體,並且要告訴大家她的「完美照片」背後的真相。
她刪除了她的Tumblr的帳戶,並計劃停止發布YouTube上的視頻。她還從她的Instagram帳戶刪除了2000張照片,她說「那些照片只是為了宣傳自己而拍的,毫無意義。」而她社交媒體上那些「完美的身材」則是通過Ps換來的。
我這樣無意識的沉迷於社交網絡
完全是為別人而生活
伊珊莎說:這張照片我收緊小腹,刻意擺姿勢,推高了胸部,我真不希望年輕女孩知道學習這種虛假的生活,然後開始刻意節食。
像這套衣服,也是為了拍照而穿,因為我從來沒有穿出門過。
伊珊莎說,我經常花幾個小時拍一張照片,然後再花幾個小時修圖。為了讓大家稱讚自己,喜歡自己。
據她描述,很多照片都是為贊助商而拍,用故作隨性的方式去表現,騙來網友的注意力,然後就會得到贊助商的錢。
在她的YouTube頻道,她一邊素顏一邊哭泣著說,太在意粉絲數和點讚數讓她感覺生活沒有意義。在社交網絡上擁有一切,就意味著現實裡一無所有。
現在,伊珊莎希望改變自己,也希望有同樣煩惱的人改變自己,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勵他人,不要成為媒體的奴隸,不要為別人而活。
現在我們來談談
她們逃離社交媒體的原因
跟很多千禧一代的年輕人一樣,憑電視劇《衰姐們兒》(Girls)的主創/主演身份獲得高人氣的莉娜·丹恩(Lena Dunham)也註銷了自己的 Twitter 帳號。今年10月,這位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對 Re/code 網站的播客主持人卡拉·斯威舍(Kara Swisher)說,之所以離開社交網絡平臺,是因為這裡讓她感覺 「很不安全」,而且社交媒體讓她 「患上了某種癌」說白了,她對自己在上面的樣子感到厭倦了。
她還會繼續撰寫推文,但與讀者交流互動的工作則都交由工作人員完成了。就像其他很多的將這140個字符(還包括 Instagram 上的照片和 Facebook 上的內容)交給自己僱員來維護的社交網絡明星一樣,越來越多的普通年輕人也刪除了自己在各個媒體平臺上的帳號 —— 所以在社交網絡壓倒性佔據了我們生活十幾年之後,為什麼千禧一代和 「Z 世代」 的孩子們突然選擇了集體離開這片伴隨他們長大的網絡空間?
Z 世代(Generation Z),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意指在1990年代中葉至2000年後出生的人。一般來說,他們主要是 X 世代的小孩,但也有較老的 Y 世代或是較年輕的嬰兒潮世代的小孩。他們又被稱為C 世代、網絡世代、或是網際網路世代,統指受到網際網路、即時通訊、簡訊息、MP3 播放器、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
很明顯,很多人都對社交媒體產生了某種不健康的依賴,過分沉迷於其中而不問世事。他們與社交媒體之間這種不斷變化的愛恨關係,顯然偏離了智能科技讓你用來分享一切的初衷;更直接點說,這取決於你到底是在 「使用」 還是在 「濫用」 智能科技。隨著社交媒體一起成長壯大的,還有人肉搜索、露骨的出軌誘惑、總是害怕自己錯過什麼的社交焦慮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的簡稱,指忙於眼前事的時候,總是害怕會錯過更有趣或者更好的人和事)、以及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所產生的羨慕嫉妒恨等等不健康心態的威脅。
同樣是今年,綽號 「網絡艾莉森」 的29歲作家阿里·賽格爾(Ali Segel)曾經退出了 Facebook,但沒過多久就跑回來了。對此她承認說:「我發現自己太過沉迷其中,就想把帳號給刪了,卻總還是會重新回來。」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她如此上癮呢?跟很多人一樣,賽格爾發現社交媒體在職業推廣方面還是很有用的。「從職業的角度講,我覺得我還是得在這裡站穩腳跟,因為人們會在看到我往 Facebook 上的 po 文後找到我。」
但你也真沒法用 「職業規劃」 來解釋所有的過度分享。「我確實發現,我有一定程度的網癮。每當我有了某種什麼情緒,就會去 Facebook、Instagram 或者 Twitter 上發張照片或者更新狀態,」 賽格爾說。「我寧可等著跟完全陌生人的交流互動,也不願讓自己去好好地體會一下現在的這種感受。完全不顧當下,任由自哀自戀的情緒發展,並最終走向自暴自棄。」
在 Reddit 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關於放棄社交媒體後自身體驗的討論中。在一個名為 「請問那些刪除了自己社交媒體帳號的朋友是什麼感受」 的帖子中,有個用戶這樣回復道:「(這樣以來)你就不用再看那些鍵盤俠的扯淡、標題黨的文章、段子手的杜撰、宗教或者政治對手間布道式的宣傳、以及時刻想假裝自己很聰明的雞湯文 —— 你可以讓它們全都滾他媽蛋,像個成年人一樣,找到自己應該關心的事。」
另一位用戶並沒有直接退出 Facebook,但只是將自己的帳號保留用作活動宣傳了,並且提醒自己除此之外不要越界。他補充道:「如果我不用翻看我所有關注的朋友的頁面、瀏覽他們最近更新的內容的話,我想我應該會是一個比現在更快樂的傢伙。」
這哥們兒還詳盡解釋了社交網站給用戶生活所帶來的 「羨慕嫉妒恨文化」:「原本你跟老朋友之間 『定期聚一聚』 的那套,突然就變成了時刻把他們的生活暴露在你眼前、提醒你他們過得有多好的狀態。一打開頁面,全是訂婚戒指、剛生孩子、出國旅行、夜生活和馬拉松,然後你肯定會拿自己的生活跟他們做對比。你開始自問你的人生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你過不上人家這種生活。Facebook 就這樣在無意間助長了人們的這種失望和自厭的情緒,你玩兒的越久,就越難受。」
實際上,社交網絡(尤其是 Instagram)能幫助人們打造一個不存在的完美形象已不是什麼新概念了。尤其是那種每天生活在世俗混亂之中的人,會更傾向於偽裝自己生活的點滴。去年就曾有一個女人,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上偽造了她 長達五周的東南亞旅行,並將其作為一個實驗,來揭露社交網絡如何操控現實的能力。
最近 Twitter 上的一份簡易調查結果顯示,社交媒體疲倦症已經像傳染病一樣,在各個平臺上蔓延開來。時尚設計師利茲對我說,她四年前就已經刪掉了自己的 Facebook 帳號,現在覺得下一個就輪到 Instagram 了。另外一個叫賈茲的 「Z 世代」 告訴我,她還在用博客,但也已經不怎麼更新了,而她的 Instagram 也已經有70周沒更新了 —— 事實上,她給我採訪的這條回復,是自2014年以來她在 Twitter 上說的第一句話。
來自倫敦的製片人史黛絲三年前就刪掉了自己的 Facebook 帳戶,就是因為感覺它 「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私人信息展示在了公眾面前」。她對我表示,現在也並未對此決定感到後悔。還有一個叫凱特的作家,她也在三年前註銷了 Twitter,因為她發現自己在那裡更新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在宿醉的情況下發出的。
回到今年五月,當賈登·史密斯(Jaden Smith,威爾·史密斯之子)刪除自己的社交帳號的時候,曾在網上引起過一陣亂鬨鬨的討論。他的突然離開,使無數人開始幻想一個沒有 「如果我們的眼睛不是真的,那麼鏡中的世界又怎麼會真」 這種屁話推文的世界 —— 我們會因此而懷念你的,賈登。當然,他最終還是回到了 Twitter,並且只關注了5個人。
另外一個天使般的姑娘莉莉-蘿絲·戴普(Lily-Rose Depp,約翰尼·德普的女兒),是另一個因為退出社交媒體而引起了公眾恐慌的事例:她先是對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進行了一輪 「自殺」,刪除了 Instagram 上的所有照片;結果最後人們發現,也只是一個假警報:原來她的帳號被人黑了。
話題回到我們最初的討論:為什麼大家都紛紛開始退出社交媒體了?對於 「Z 世代」(這個群體中年齡最大的不過19歲)來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不斷增長的隱私保護需求。據《紐約時報》稱,Z 世代是對自己的 「數字足跡」 最在意的一代人,而且他們也不希望在自己不知曉、或者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出現在公眾媒體上。
所以大家都明白了吧,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社交網絡最初帶來的那種狂喜與刺激,已經隨著我們那被太多聲音和圖片消耗的注意力而消失了。這種感覺,就像是成千上萬個拼命想引起你關注的孩子同時發出嗷嗷待哺的哭鬧,而顯然這哭鬧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只有無邊的混亂而已。
我們或許現在還會關注各種各樣的帳號,聽人吹牛逼、看人秀恩愛,幻想著一個並不存在的未來;但最終,我們都會退出這些社交媒體的平臺,只為讓自己的腦袋休息一下,尋找到這個世界裡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放棄那些為了被 「贊」 而過的人生。去TM的 「無圖無真相」 吧,真的夠了。
作者:珍妮•何普恩 (Jane•Helpern)
翻譯:陳子超
邦德教育微信公眾號:bondstudy
| -邦德教育相信,如果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能遇到好老師,世界會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