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節約時間,與時間賽跑,王逸平總是自己記錄病情、給自己打針。他辦公室的冰箱裡,常備著許多針劑藥品。他手寫的《Crohn’s病程記錄》中,清晰記載了自己病情反覆發作的過程。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在不斷加重,他多次出現貧血、大量便血、疼痛、昏迷等情況,體重常年只有100斤左右。
但在同事們眼裡,王逸平卻是那樣風趣幽默、開朗樂觀。如果不出差,他每天7點多出現在單位,晚上八九點下班,甚至經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經常來單位加班。
由於多喝水容易腹瀉,王逸平平時喝水很少,因此得了腎結石。有一次開會,他的腎結石發作,疼得只能橫躺在會議室的凳子上。他和同事們到德國漢堡出差時,疾病發作,造成血尿、腹痛。疼痛難耐時,他就將自己泡在賓館浴缸的熱水中緩解。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著王逸平,但卻從未動搖他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他經常提及「3萬天理論」:「多數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萬天,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
從30歲到55歲,人生的最好時光,王逸平是在與疾病漫長的鬥爭中度過的,也是在為解除人民疾病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臨終前不久,他的病情只能依靠激素治療,但效果已經不佳。他一再表示要爭取時間,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還有很多想法要去探索。
王逸平先後承擔了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等科研項目。長期的一線科研讓他形成了對新藥研發的獨特思路。「做新藥,最難的不在于堅持,而在於知道何時應該放棄。」他說。
中科院院士、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說,王逸平之前研發一個新藥已經十幾年了,連專利都申請了,可藥效評價不理想。為了新藥安全,視時間如生命的他不得不選擇放棄。「只有嚴苛,才能換來每一種新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