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我國這輛高鐵和諧號要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速,奔向全面小康的站點,關鍵支撐在於產業。
我國用佔全球8%左右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全球超過21%的人口,這是中國創造的奇蹟。
但是我們這不到10%的耕地,卻耗掉全球化肥總量的三分之一,農業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
一部在我國組裝完成的蘋果iphone手機,美國蘋果公司拿走了58%的利潤,中國工廠只得到不足2%的組裝費用。中國製造業科技含量總體偏低,處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
目前,我國農業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水平低。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就要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這是什麼意思呢?
從大的行業來說,農業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工業要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位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瞄準技術前沿,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
服務業要擴大開放,優化發展環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加快推動服務業優勢高效發展。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是「十三五」我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也是支撐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核心。
只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更好、工業更強、服務業更優,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堅實的產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