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小飯桌,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挺熟的。「小飯桌」其實就是校外託管場所的通稱,主要是為在校學生提供上下學接送、餐食、休息等服務,但同時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比如市民張女士給民生大視野打來電話說,樓上開設的小飯桌讓自己有點心不安。
記者在育華小區見到了張女士,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在這住了四五年。大約三年前,樓上開了一個小飯桌。張女士說自從這小飯桌開了以後,家裡是隔三差五就漏水。說起來,這話就長了。
張女士說,開這小飯桌,自己並不反對,但是因為開小飯桌這家經常性的讓自家屋頂洇水,這讓自己有點受不了。
這事發生以後,張女士也多次找過小區的物業和樓上的「小飯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最後都卡在了賠償上。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今天上午,記者和張女士一起來到了開小飯桌的這戶人家。對方表示,這幾年確實發生過往樓下漏水的事,自己也多次跟張女士溝通過,現在已經把漏水點給處理好了。
居民樓裡的「小飯桌」「託管班」以及「課外輔導班」,是各中小學周圍出現的新的「家庭式」餐飲+輔導的經營方式,這種方式確實解決了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兼顧孩子吃飯以及課後輔導的難題。對於這種方式,市民們又是怎麼看的呢?
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有市民表示,在居民樓內開辦的這種經營盈利式的「小飯桌」幾乎每天都有十幾個學生過來吃飯休息,平時的嬉戲打鬧聲、腳步聲和搬動桌椅的聲音讓居住在居民樓的居民無法進行正常的休息。
今天上午,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對於這種「課外就餐輔導」形式的小飯桌,目前這種形式的增速和規模並不相匹配,在持有證件方面也有待商榷。
記者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發現,目前針對「小飯桌」這種現象,相關部門並沒有專門的規範或者條文。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的法律法規似乎也不太適用於該行業的形態,在管理方面確實存在不少困難。因為沒有明確的分責,各部門監管職責分工也就不明確,更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合力,不能及時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為。而在安全管理方面,大多數學生家長並沒有與「小飯桌」的經營者籤訂合同或者協議,一旦學生在「小飯桌」裡因監護不當發生意外,出現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等事故,就有可能因責任主體模糊留下糾紛隱患。
學校附近小飯桌的興起,確實迎合了一些家長和孩子的需要,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一些問題也時常出現,我們建議家長慎重選擇。
監製:張坤
審核:崔志剛 弓鵬飛
本期編輯:賈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