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巷鎮西湖村、苑山村、戴墘村一帶的田間地頭時常活躍著一個身影,她記錄著水稻、茄子、玉米等農作物生長情況,還把「課堂」搬到了田裡頭,為農民講解農業知識,實現產業持續造血能力。這個身影就是科技特派員蔡淑華。
日前,在陳巷鎮西湖村的一塊玉米地,一堂生動別樣的課堂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講課的是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蔡淑華。當前是玉米種植高峰期,蔡淑華舉辦培訓課,把種植玉米防治措施提前送到位,避免農戶因災受損。
「今天老師到田裡講課,告訴我們這種蟲子排卵很快,必須從小苗就要開始防治,不然幼苗噴了四次藥都沒辦法根治,希望有好的技術和藥幫我們解決一下。」
「對我幫助很大,像玉米的草地貪夜蛾什麼時候發生、什麼時候下藥、什麼時候施肥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
蔡淑華的培訓課堂,通過「講、看、學、比」的教學方法,運用「課堂+田間」的授課方式,讓當地村民看得到、聽得懂、學得會。蔡淑華還通過提供零距離服務,把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到田間地頭,受到當地種植戶的歡迎。
為了能更多的了解村內農業情況,蔡淑華常常扎到田間裡一待就是一整天,並利用閒暇時間一戶戶上門諮詢,詳細記錄下每一家的種植情況,針對發現的問題一對一為村民們進行指導。
「經常到西湖村,還有苑山、戴乾這幾個村底下跑,發現他們在防治病蟲害方面好像還很缺失一些知識點。所以我經常到底下跟他們溝通,把一些學到的技術,跟他們及時交流,及時通過病蟲報發出去給他們。」
蔡淑華認為,科技特派員不是簡單地提供技術服務,也應當為當地培育帶不走的「專家」,實現產業持續造血能力,所以下派過程中,她不僅致力於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也注重新型職業農民能力的培養。
「通過這三年,科特派掛鈎的這幾個村,我就是說把我自己的一些專業知識,盡我專長,傳授給那些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能夠自己解決生產中一些困難。」
蔡淑華深入田間一線教學,增強了村民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意識,培育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提升村民的素質。據了解,蔡淑華在2018-2020年在上蔡村、西湖村、苑山村、戴墘村共舉辦培訓班7期,培訓學員350人。
「蔡淑華掛鈎西湖村後,她積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西湖村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針對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和愛戴。」
來源 :林婷婷 文/圖
編輯 :戴芳芳
審稿 :方松江
主編 :盧和平
監製 :王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