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已經過完了
雞年來了!
「特搜」突然間醒起
在猴年裡面我竟然沒有講過「馬騮」(猴子)
唯有立刻在這期補回來啦!
老師,我唔系好明,騮的名詞解釋是駿馬,「馬騮」兩個字都是指馬,同猴子有咩關係呢?
其實「馬騮」一詞在宋朝就有了,那時候寫作「馬留」。宋邵博的《聞見後錄》卷十裡面提到「今世猴為馬留,與其人形似耳。」 至於後來為什麼會寫成這個「馬騮」呢?
那就要講回大家都熟悉的弼馬溫了。在《西遊記》裡面孫悟空曾經到天庭裡擔任馬房總管一職,終日與天馬為伍。因為官職地位低微,經過受到天庭各路神仙的藐視。
小時候看《西遊記》的時候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將馬房總管一職稱之為「弼馬溫」呢?
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馬廄畜母猴闢馬瘟疫。」說明了民間有畜母猴於馬房中用來避馬瘟疫的習慣。所以「弼馬溫」一職其實就是取自「避馬瘟」這個諧音。
唉!
難怪孫悟空那麼討厭別人叫他「弼馬溫」啦!
別人明明是只公猴來的
怎麼會避馬瘟呀!
話說回來,大家都知了「馬騮」特別調皮的,將馬騮養在馬房裡面,就肯定會經常跳上馬背上面玩。所以後來人類就將馬騮和馬的這種親密關係運用到雜耍裡面。
這種表演現在的馬戲裡面都經常會見到,一隻猴子在馬背上面溜來溜去做出各種動作來取悅觀眾。古代粵人就將這種特色表演裡面猴子靈動可愛的特徵,更加形象化地俗稱為「馬溜」,後來也就慢慢演變成「馬騮」了。
剛才跟大家講過為什麼粵語將猴子稱為「馬騮」啦!
在粵語裡面跟「馬騮」相關的詞也不少的。
「馬騮衣」現在泛指一切的制服,而在以前就是特指那些耀武揚威的巡捕,穿著套制服指手畫腳,就好像在大街被人耍的「馬騮」。
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沒有看過「馬騮戲」呢?
它們會玩好多不一樣的花式
不過基本都是同一個套路的
所以廣州人就將做事徒具形式敷衍了事;或賣弄花巧,只做門面工夫的人稱之為「做馬騮戲」。而當被人作弄,或被人呼喝奔波勞動,就會聯想到好似馬騮般被操縱,廣州人就會經常自嘲「好似馬騮咁舞」。
而這種在街上耍「馬騮戲」的人
多數都是外省人來的
所以廣東人又有了這一句俗語
唉!把我給趕了出來啊!現在真是「外江佬舞死馬騮」咯!
以前廣州人稱外省人為「外江佬」,他們為了謀取生活費,經常在廣東一帶的街頭耍猴戲。如果馬騮給耍死了,不單沒有了生活費,就連路費也沒有了著落,又怎麼回家呢?
所以廣州人就用「外江佬舞死馬騮」這句話來形容「有家歸不得」啊!如果被耍得馬騮條繩甩咗,咁就變了「甩繩馬騮」了。
「甩繩馬騮」這句話如果翻譯成普通話就是「熊孩子」。「甩咗繩」(掉了繩)的馬騮,自然就沒有約束了,跳來跳去到處搞破壞。
所以粵語「甩繩馬騮」就是「無王管」的意思,形容那些無人能約束管教的「百厭星」啊。而有人管教約束,但又比較好動的小朋友,我們一般會稱為「馬騮仔」。
而在我讀「託兒所」的年代,由於化妝品稀缺,所以每年六一兒童節都會被老師變成「馬騮屎窟」。
我們的祖先不單僅幽默感十足,而且觀察能力仲相當之強,連「馬騮」的屁股都可以研究得那麼透徹,真是你不服都不行!
《城事特搜》爆料熱線
020-61292682
24小時的報料熱線
020-83330066
118114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