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基地申請成功於2016年4月,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基地運轉以及大概的成果研究狀況是怎樣的?
張玉: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認為這其中的矛盾點在基層,同時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政府績效中有顯示度和表現力的標誌性成果。
所以,成立一年多的時間裡,基地的核心任務是在國家基層政府的經濟能力、體系、構建、完善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是城鄉社區治理,並在此基礎上以廣州市增城區微改造、1978文化創意園等作為研究的案例和樣本。
通過接觸案例和樣本,我們認為廣州市找到了城鄉協調發展很好的路徑。
《南風窗》:這個過程中通過案例的研究,你認為廣東省在「海上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倡議中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張玉:我去年交了一篇主題是「用海上絲綢之路提升廣東」的文章給政府的智囊團,主要是說從體制整合力、文化影響力、國家形象領導力、科技創新力四個方面來構建廣東省對外開放的軟實力。
這個具體的指標體系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是特色小鎮的建設。2020年全國要建成200個特色小鎮,廣東省現在有6個試點。
我們要用好廣東省良好的華僑優勢和傳統文化,以及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紐帶關係,如果同時能夠在政策,比如說商品的準入政策、裝備的安全保障機制、國際金融的融資機制等方面有所改善的話,我們應該能得到東南亞國家的認同,也能夠在交流中提升彼此的文化認同和經濟融合。
《南風窗》:在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方面,廣東在全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張玉: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山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始公共管理學科教學和研究的學校,中山大學引領的整個廣東的公共管理學科,會走在世界的前沿。
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身處廣東這塊土壤。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公共治理遇到的問題,機構改革、體制運行和社會治理遇到的矛盾,都比較凸顯。
作為中國的先行地如果解決了這些矛盾,那就解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代表性矛盾。所以廣東的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在全國來說有巨大的示範效應。
另一方面,中山大學主要側重宏觀層面的研究,暨南大學側重應急管理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側重與三農有關的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當中,三農相關問題也是廣東省的短板。解決了這塊短板,也就解決了基層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問題。
現在我們主要研究社會建設和基層治理兩個方面,社會建設包括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基層治理包括基層社區治理、基層政府機構改革、村民自治等等。
這是一門朝陽學科,它正在蓬勃發展,結合廣東在全國的地位,廣東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應該是公共管理學科在中國的領頭羊。
因為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做通了廣東,也就是做通了全國。珠江三角洲很發達,粵東西北很落後,收集不同區域的案例對全國來說有示範效應,也有可複製性的概念。
南沙晚霞 盧苑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