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隊報》自立的評判系統中,一般會有6位記者給雙方球員打分,最後以平均數作為結果。這樣一個極其簡單的流程,產生的就是享譽世界體壇的「《隊報》評分」。
作為《隊報》的著名媒體人,文森特·杜魯克心知肚明,「評分是他們工作中的核心內容,許多人談論起《隊報》,最先聊起的也就是那些從來不缺少爭議的賽後打分」。當然,即便是在法國,《隊報》記者也時常會遭遇「你行你上啊」的大眾質疑——「你們連職業足球都沒踢過,有什麼資格為這些球員打分呢?」
對此,一位同事的回應總會被文森特·杜魯克如是提起:「你並不需要弄成半裸的樣子,才有資格去評判康康舞吧……」
誠然,基於比賽的客觀情況,賽後評分的基本原則其實簡單易懂:5分或6分作為起始分,無功無過則位居中遊;即使後防球員穩定發揮89分鐘,卻在一瞬間犯下致命失誤,他的評分也只能是刺眼的3分;當然,進攻球員的評判標準自然與進球息息相關,只要可以破門得分,一名攻擊球員至少能得到7分或者8分。
鑑於知名媒體的賽後評分直接影響著輿論走向,很多媒體記者也會遇到球員、教練甚至經紀人的軟硬兼施。目前處於賦閒狀態的前法國國腳威利·薩尼奧爾,就習慣於四處打聽自己的媒體評分——無論是中場休息、比賽結束抑或出報前一天,他的簡訊或電話總會出現在記者們的手機上。杜魯克回憶說,薩尼奧爾真的會一直追問:「我多少分啊?我到底多少分啊?」直到有一次,在得知自己只被打出了4分後,他怒氣衝衝地掛掉了電話,再沒有問過。
很顯然,對於許多歐洲五大聯賽的記者而言,給球員打分就是一個招惹是非的苦差事——教練會讓他們通融一下提高球員自信,經紀人則會以此作為續約或轉會的籌碼,隔三差五地,總有外界的聲音影響著媒體們的客觀理性。而身處這樣的繁雜環境中,也有一些記者會將評分作為手中的籌碼,以此交換對球員進行專訪的機會。
一個數字,一片球場,一段故事。當那些混亂、壓力和苟且統統轉瞬即逝,唯有那些滿分表現可以在長河中化為不朽。時至今日,杜魯克依然能記得梅西的神來之筆,而《米蘭體育報》的馬爾科·庫迪,也仍舊對伯納烏之夜的迭戈·米利託念念不忘。
完美十分,經典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