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不可能對華客觀,中國怎麼辦?

2021-02-19 環球網

與其取悅他們爭取有所改變,不如我們主動適應這樣的局面,實現另一種平衡。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西方主流媒體基本站到了中國的對立面。中國抗疫取得決定性的階段性成就,歐洲國家和美國先後全面陷落,也沒能讓西方媒體的涉華報導基調發生重大改變。以美國媒體為例,它們的「立場」顯然在起決定性的作用,所有對華報導的資料採集都在為它們的立場服務。

隨著美國對華戰略的對抗性傾向越來越重,美國媒體對華的成見也很可能將越來越深,這個情況還會在整個西方輿論中起到帶動作用。中國對此恐怕需要有充分思想準備,不能抱太多中國自己做得好了,西媒就會客觀反映這種變化的指望。



不過事情的實際糟糕程度可能不會像一些國人擔心的那樣,西方輿論對中國利益的損害能力總的來說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這點我們也需看到。

首先,西方媒體在它們各自國內的社會動員能力遠不如前了。我們看到,美國主流媒體在上一次大選前就幾乎對川普形成了集體圍攻之勢,但它們沒能把他擋在白宮大門之外。在這幾年裡,大多數美媒一直在與川普「戰鬥」,很難說誰輸誰贏了。如果倒退二三十年,情況就不會是這樣。那時美媒有充分能力影響一位總統的命運。

第二,美國媒體在中國社會的光環已經所剩無幾,基本失去了對中國輿論的引導力。早年中國人那麼信美國之音,把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視為客觀真實的標準,如今人們已經把它們的立場先行看得透透的,知道它們在美國的對華打壓中扮演了高度工具化的角色,只是把這一切做得更加隱蔽和「專業」。美國和西方媒體可以煽動中國社會的時代大致結束了。

第三,這是個輿論過剩的時代,美國和西方輿論又在對華問題上過度偏激、情緒化,對事實偏離得太遠,也開始違背那些國家民眾的實際利益,這也會損害它們的影響力。西方主流媒體總的來說這些年從來沒對中國好過,中西關係的差不多每一次進展都是政界或商界推動的,輿論的政策影響力一直有限。

如果美國和西方輿論能夠更加客觀地報導中國,當然是好事。但這樣的轉變短期內完全不現實。媒體的天性決定了它們會更多表達情緒化的東西,以此來吸引眼球。西方體制的議員制度與媒體結合在一起,讓情緒化表達變得尤其方便。

中國還是要適應西方輿論不斷釋放出對中國的各種反對乃至敵意,了解從本質上說這不是因為我們真的犯了大錯誤,而是人類社會的心理弱點必然導致這樣的格局。我們當然不是什麼都做得無可挑剔,但我們的問題與西方輿論對中國鐵幕般的圍攻是不成比例的。與其取悅他們爭取有所改變,不如我們主動適應這樣的局面,實現另一種平衡。

中國應進一步鞏固國內的自信,在中國社會中進一步、或者說徹底壓制西方輿論機構有害的意識形態滲透。與此同時,我們要按照輿論的規律儘可能放大我方在國際社會的聲音,全面開啟中美及中西不同聲音博弈、磨合的過程。

由於中國越來越重要,世界對來自中方的聲音存在天然的需求。但中國聲音的對外輸送也將是磕磕絆絆的。需要看到,這是一個相當新的領域,它的效果可能是曲折的,錯綜交織的。說實話,這項工作的開展同時是學習、摸索的過程,它是對中國自信心、意志和內部活力的全面考驗。


(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原題:西媒不可能對華客觀,中國怎麼辦)

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    ↓ ↓ ↓

相關焦點

  • 誰說西方媒體中立客觀?我們都被騙了
    :沒有什麼政治傾向或政治立場,在從事新聞報導時能做到價值中立,其提供的新聞是真實和客觀的。  在西方國家,媒體具有所謂「第四種權力」。尤其是政黨在競選過程中,把大量的競選資金投入到媒體。作為交易,西方媒體則隱蔽地把政黨的政治意圖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出去,其「技巧」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西方媒體與政府之間只存在一種「儀式性」的對立關係。這種儀式般的姿態製造出一種西方媒體與政府彼此獨立的假象,讓人們看起來好像西方媒體沒有大肆宣揚政府立場。同時,這種姿態也使西方媒體自由和政府開放的神話更具有蠱惑性。
  • 西方有識之士讀懂了中國
    探尋中國抗擊疫情成功的主要原因,雅克總結為兩點:一是中國政府在抗疫方面有明確的思路和行動步驟。中國的態度是首先要擺脫病毒,不要和病毒共存,要消滅它們,總體而言中國也是這麼做的。西方社會卻無法決定到底要怎麼做。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抗疫的成功還離不開中國民眾的自覺和團結。中國人知道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哪怕從戴口罩這一件小事做起,但西方人卻在這種非常時期依然強調個人主義,高呼要自由。
  • 今日聚焦:中國「逆天」成就,西方國家卻拒不承認,不斷詆毀!怎麼辦?
    就連一些西方的媒體,都不得不正視中國戰勝新冠病毒的現實。比如,美國下面這家媒體的報導,名為《中國控制住了新冠肺炎,如今上億人開始同期過假期了》。該媒體表示:雖然中國武漢最早發現新冠肺炎疫情,但該國自3月起,就已經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
  • 90後用英文說唱怒懟西方媒體,他們為什麼總黑中國?
    更多人聽完則感慨: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到底是一首什麼樣的歌?到底有多燃?快戳視頻去聽! 1993年出生的王梓鑫在樂隊中負責音樂製作。他說,策劃這首歌曲是在3個月前。一次吃飯的時候,樂隊幾個人聊到:現在很多中國年輕人不了解西方,西方很多年輕人也不了解中國。
  • 受美打壓的中國媒體升至15家,胡錫進:中方不可能不將美「媒體戰爭」打回去
    蓬佩奧宣稱將最新6家中國媒體機構歸入「外國使團」不會影響他們的報導,只是要美國受眾了解那些中國媒體的真實身份,這是非常虛偽的外交辭令。美方除了驅逐中國記者,它搞的這一套傳遞出不歡迎中國媒體的清晰信號,給那些媒體美國分支的工作人員造成巨大精神壓力,一些人離職,有的機構被迫關閉,甚至一些美澳等國的作者不再敢給中國媒體撰稿。
  • 油土鱉網友:西方媒體對中國有偏見嗎?
    Vicmund Lim,不多,一些基本的東西。因為他們經常講一些太荒謬的話,讓你忽視不能,我有時會糾正他們,但他們不願意相信。他們只是很高興地認為中國只不過是一坨便便,這可能會讓他們更有優越感。他們(有些人)不想聽到(中國)好的事物。但中國是我的家,我愛它。我不在乎他們怎麼想,只是當我不得不和他們開展社交,和他們做朋友,卻不能分享這些想法時,我就會覺得很困難。
  • 「'對華恐懼偏執症'是種病,也很危險」
    問:我們注意到,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刊登澳著名學者科倫文章,批評澳近期「中國威脅論」已演變成「紅色恐懼偏執症」,指出澳當前涉華辯論幾乎喪失全部理性和分寸,對華強硬被視為澳取悅美國的一種方式。美國知名學者和媒體人扎卡裡亞也在美《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新的中國恐懼症一一美國為何不應當對新挑戰感到恐慌?》一文稱,中國是當前在地緣政治和軍事領域高度負責任的國家,與美形成巨大反差。
  • 東協呼籲中美避免戰爭,美國回答:中國不向西方屈服就只能拼死活
    據歐洲媒體近日報導,東協國家近期連續發出呼籲,希望中美兩國之間避免緊張關係升級,最重要的是避免南海衝突等敏感問題導致這一地區被捲入戰爭。例如新加坡外長指出,儘管經歷了四年川普對中美關係造成的巨大破壞,美國和中國在經濟上以及在超越雙邊關係的生態問題上仍相互依賴。如果不付出高昂的代價,美國就無法將經濟與中國完全脫鉤。
  • 西方媒體卻沉默了,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持續蔓延的同時,被西方國家寄予厚望的美國輝瑞疫苗卻接連被曝出問題。 挪威藥品管理局首席醫師西格德指出,發燒、噁心等是mRNA疫苗常見的副作用,這可能是導致原本體弱的老人死亡的原因。西格德還強調,身體虛弱的人士不該接種新冠疫苗。
  • 西方借疫情對中國「落井下石」?外國學者:恐懼和仇恨比病毒更可怕丨外媒說
    自疫情發生以來,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報導多次登上西方媒體頭條,煽動和助長了反華及反亞情緒。而「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一行,特地加大字號,並使用黃顏色進行了突出。西方媒體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報導,引發全球華人及不少外國網友的抗議,多家媒體因此進行了道歉。除了西方媒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歧視性報導,不少西方政客也將中國疫情看作一次「機會」,就此發表了一系列無知、可笑的言論,煽動反華情緒。
  • 中國對造謠媒體重磅出手,死不悔改,那就滾出去吧
    2月12日0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無恥造謠的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拳出擊,不允許BBC世界新聞臺繼續在中國境內落地,對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請不予受理。回到BBC身上,中國此次出手並不是對英國的對等反制,BBC在中國造謠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因為拍攝紀錄片手法出眾,BBC此前在媒體界的聲譽一直很高,而它正是借用此前的聲譽和地位在拍攝有關中國的紀錄片中「夾私貨」,在一些不經意的地方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偏見夾雜進來,都2020年還能將新一線城市武漢拍成十八線的小縣城,關鍵是還真有人信。
  • 遭YouTube「限流」「下架」的片子,西方媒體這次敢不敢直面?
    紀錄片中,每個守衛者、倖存者,甚至加害者的故事都足夠震撼:「哪兒動砍哪兒」女兒艱難地回憶父親被連砍30多刀、全身沒有一處完好的情景;「龍飛完了」反恐特警在戰鬥中第一時間發現戰友犧牲;「道歉他們不一定接受」暴恐罪犯的母親在鏡頭前哭泣;「大難不死,我感到很幸運」愛跳舞的維族姑娘在恐襲中失去了一條腿,但仍然熱愛著生活……過去30年間,「東伊運」等國際恐怖勢力藉助暴恐視頻等手段,利用文化水平不高的當地群眾
  • 馬來西亞媒體看得清楚:西方對中國索賠白費力氣,但目的達到了
    一些反華政府和律師在為新冠病毒向中國提出不合理的賠償要求。顯然,隨著疫情席捲全球,一些沒能控制住病毒在本國蔓延的政府正尋找替罪羊。中國已基本控制住疫情,並在幫助其他國家抗疫,卻仍面臨指控和指責。除了把中國當作替罪羊,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還被認為是在藉機抹黑中國。在他們看來,中共能動員14億中國國民在家中待上兩個月,是不可想像的。
  • 清新文庫 | 《中國媒體走向全球》(China's Media Go Global)
    《中國媒體走向全球》(China’s Media Go Global)是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史安斌教授同國際傳播學者達雅·屠蘇(Daya Kishan Thussu),戴雨果(Hugo de Burgh)合作編寫的著作。本書匯集了中國本土和對中國具有濃厚興趣和深入了解的海外知名學者,以審視中國媒體的崛起如何影響到全球媒體與傳播。
  • 西方在全球節節敗退,中國卻獲重大勝利!澳媒懊惱:西方幫了中國
    中國脫貧攻堅戰不僅幫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更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與中國獲得巨大勝利相比,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卻在這場疫情中節節敗退。面對這巨大的差異,近日,澳大利亞媒體忍不住懊惱稱,看看中國,西方在做什麼。
  • 「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具體而言,「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 西方各英文媒體的立場分布情況
    由於西方媒體從業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對社會各類問題往往比普通民眾有更豐富的信息渠道與全面認知,同時與中下階層百姓的共情能力較強,因此很大一部分人本身立場就是偏左。據美國近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更多的記者把自己看成民主黨人(44.1%),無黨派人士居次(34.4%),只有不到二成認同自己是共和黨人(16.3%)。
  • 「你們被西方媒體操縱了!」隔離期間,加拿大博主揭秘外媒反華套路
    自疫情暴發以來,西方媒體歪曲事實的報導層出不窮。在廣西南寧隔離第十一天的柯克·阿佩蘭決定在自己的視頻節目Gweilo 60上揭批外媒。視頻中柯克·阿佩蘭用最直觀的方法,對比了「事實上的中國」與「西方媒體嘴裡的中國」,對抹黑中國的外媒話術進行了一一拆分:不難看出,區區改幾個詞,外媒就能完成了一篇「黑中國」的報導。
  • 老醜的林珊如被西方拋棄,年輕的林耶凡上位
    她是一個「法1輪1功」邪教的練習者,因為不遺餘力往自己祖國身上潑髒水,而被西方看中,新扶植起來的攻擊中國人權的「美女鬥士」。這個,一般人學不來,也不屑於去學。林耶凡1990年出生於中國湖南,13歲就跟隨母親到加拿大定居,父親則留在中國做生意。雖然年齡不大,到國外也就十幾年的時間,但在造中國的謠方面,她算是一個老司機。
  • 非逼中國出手?瑞典突然對華出手,我國大使斬釘截鐵,不留情面
    信息中強調,依據瑞典郵政快遞和電信網管理處的規定,在5G網際網路建設層面,瑞典可能把中國公司華為和zte中興排除在外面。                                                這一作法,引起了我國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