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過去的種種偏見
今天我想重塑大家對於我們中國的印象
而這種印象已經被媒體捏造很久了。
作為一個生長在這個國家西南部的獨立公民
我有話要說
你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什麼才是真的,
了解中國人怎樣評價他們自己的國家,
了解我們有多麼不想去和人爭辯。
.
前段時間,幾位90後男生組合——天府事變創作的超燃MV《This is China》突然走紅,播出僅兩天,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播放量就超過900萬次。上面就是這首歌的歌詞。
這支MV不僅獲得共青團中央的微信公眾號首發推薦,在微博上引發網友熱議,稱他們為「紅色力量」,更引得BBC、美國時代周刊、衛報諸多西方媒體轉發報導。
有網友評論:只聽了前5秒,就決定單曲循環!也有人說:聽著聽著就有一種想哭的衝動。更多人聽完則感慨: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到底是一首什麼樣的歌?到底有多燃?快戳視頻去聽!
1993年出生的王梓鑫在樂隊中負責音樂製作。他說,策劃這首歌曲是在3個月前。一次吃飯的時候,樂隊幾個人聊到:現在很多中國年輕人不了解西方,西方很多年輕人也不了解中國。
而在另一位團員李毅傑看來,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問題很多,一種是中國的發展『好可怕』。」
雖然國內「圍牆高築」,但還是有個別被拎出來吊打的西方媒體不實報導,英國《世界新聞報》就曾報導南非世界盃吉祥物的中國生產商上海華聲,是「血汗工廠」,但在華聲公司批判其不實,並發出律師函後,《世界新聞報》果斷撤稿。
另一家更知名的媒體BBC更是曾為黑中國而自擺烏龍,報導的是西藏暴亂被鎮壓,給出的圖片說明寫道:「在拉薩有很多軍隊」,似乎完全沒有看到救護車上大大的「急救」二字。
礙於「你懂得」的原因,我們這裡並不探討國內確實有哪些問題見不得光,我們來聊聊,為什麼西方媒體總有黑中國的傾向。
其實這個問題,國外網友也想過,先看看他們怎麼說。
因為不想變成「5毛」。
@hzzzzzz:
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很多問題存在。西方媒體傾向於關注一小部分人群(尤其是那些認同西方文化,說著流利英語的精英),但是卻忽略了大多數的人。我認為西方媒體的記者常常會過濾掉中國的積極一面,因為擔心被貼上「宣傳機器」的標籤。
在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中,他們不敢於自我審視,這也是人們無法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原因之一。
西方媒體在報導中國的時候肯定存在一種「冷戰思維」。中國媒體報導的任何正面消息都會被默認是「政府宣傳」,然而激進組織曝出的負面消息則會被看成是事實。我個人以為,很多西方記者在報導中摻雜了個人情感,會主動尋找符合他們政治立場的消息進行報導。
因為不了解中國。
@SpinalCracker:
我發現(西方媒體)對中國了解很欠缺。中國當然存在問題,這毫無疑問。他們也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而且,看看中國在1985年之後的發展成就,真的十分驚人。
我認為,美國媒體至少有些太急於批評中國。而且,我還常常發現他們對於中國歷史(不論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的了解不夠。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很難理解中國今天的處境和作為,這正是很多媒體需要補課的地方。
北京的霧霾。類似這種圖片被外媒曝光後,有外國網友竟然會以為整個中國都是這個樣子了。
我曾試總結圖美國媒體在內容方面與中國的差異,簡單而言,就三句話:
他們的媒體,發後全民監察;我們的媒體,發前上頭審查;
他們的媒體,主要以事實為準;我們的媒體,主要以宣揚為主;
他們的媒體更多的是抨擊領導;我們的媒體更多是讚賞領導。
內容的背後,是體制。美國報紙都屬私營企業,報紙主編與出版商是僱員與僱主的關係。實行所謂「獨立媒體」的體制。西方新聞觀認為,只有獨立媒體才能免受政府和政黨控制,保持政治上的中立,秉持「客觀報導」,成為「社會公器」。這樣一種理念,在西方社會影響深遠。
既然是「獨立媒體」,那都是靠消息吃飯的,打個比方,如果要你自費訂閱《光明日報》這樣的黨報和政府報紙,你會嗎?如果《光明日報》沒有國家支持,沒有要求各個部門必須訂閱,還生存得下去麼?
錢!錢!錢!
辦媒體是要花錢的,只有有錢人(組織)才可能辦媒體,在國外,只有大資本家、大財團才可能辦大媒體。
比如,美國《華爾街日報》、福克斯廣播公司、英國《泰晤士報》等屬於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再比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派拉蒙電視集團以及MTV電視網,歸屬薩默· 雷石東家族掌控的維亞康姆集團...
所以,西方的媒體發布的中國相關新聞往往偏向負面,實屬經濟利益驅使。
不過,這種體制發展至今出現了相當大的扭曲。美國資深記者馬文·卡爾布曾批判,美國新聞已經墮落到「媒體—政治」時代。媒體政治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許多新聞媒體成為利益集團的工具。真正「硬新聞」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媒體的報導內容通常不是讀者必須要知道的公共信息,而是充斥著聳人聽聞類、人情味類、犯罪和災難類、醜聞類、旨在抓受眾眼球的「軟新聞」。
這就可以解釋,當初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時,人們卻看到的是兩位總統候選人的花邊和醜聞,而雙方的政策主張卻經常不是媒體報導的重點。
媒體被政治化後,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功能就會喪失,報導真相的正義感就會變得黯淡,本應具有的專業化與嚴肅性就會受到質疑。這不僅不是當代媒體之幸,反而是國際新聞之恥。
正如蘭斯·班尼特所說:當新聞越來越成為展現衝突、低級趣味、捕風捉影的平臺,人們就會越來越遠離新聞了。